愛伊米

【名家視點】管子:管子的思想中最動人的特質是天道自然的人類生存

【名家視點】管子:管子的思想中最動人的特質是天道自然的人類生存

【名家視點】管子:管子的思想中最動人的特質是天道自然的人類生存

【名家視點】管子:管子的思想中最動人的特質是天道自然的人類生存

管子,名夷吾,字仲,諡曰敬,故又稱“管敬仲”。齊桓公尊之為“仲父”,後世尊稱為管子。管仲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開宗立派的偉大經濟學家。可以說,管子思想中最動人的特質,是它那基於天道自然的人類生存的整體性視野。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用當代的眼光看管子,能否有更為深刻的發現?管子身上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什麼樣的現代價值?

苑天舒,中國文化書院秘書長、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什剎海書院教授、伏羲智庫特聘研究員、中國技術創業協會融合創新發展聯盟顧問。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作為北大方正創業團隊一員,自1998年開始一直擔任中國文化書院秘書長,師從湯一介先生、王守常教授。2004年至2008年任北京自修大學校長。2008年獲得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學位。從事先秦典籍與諸子百家研究的苑天舒,做客即墨古城大講堂,並就“管子啟示錄——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作了精彩闡述。

學術史上被忽略的管子

關於管子的歷史地位,隨便舉幾個例子便可見一斑。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曾講,“春秋二百多年,實在是齊桓公和管仲的天下”。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是,齊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業,管仲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管仲影響了春秋240年。梁啟超先生也對管子作出了很高的評價,他在《管子傳·例言》一書中這麼形容:“一國之偉人,間世不一見也……光其國之史乘,永其國民之謳思。百世之下,聞其風者,心儀而力追之,雖不能至,而或具體而微焉”,大意是說:世間很難得看到這樣的一兩個人,但凡有就可以使這個國家的國史發出光芒,讓這個國家的子孫後代永遠謳歌他,永遠思念他。即使是三千年過去,聽到這樣名號的人,心中還是會嚮往他,而努力地去追尋,去向他學習。雖然我們達不到他的境界和狀態,但哪怕我們獲得他身上一個細微的地方,也算是薪盡火傳。方家如此不吝辭藻的讚美,我們不難從中感受到管仲崇高的歷史地位,他的思想價值對後世的影響不言而喻。

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宰相,持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由此開始。中國人民大學的左言東教授在其著作《中國政治制度史》中描述了這一重大的政治制度變革——“齊桓公任用了出身低賤並且於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為相,總理國政,權力在高子、國子之上。”高、國二人是當時的上卿,齊桓公讓管仲的權力在這二人之上,使管仲有能力對齊國政治制度作出一些改革。而宰相成為一名執政者,也就意味著君權與相權分離的開始,這是中國政治史上一個重大歷史事件。

管仲還是一位實幹家,他在執政時期進行了相當多的改革,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便是調整國家機構,改革賦稅制度,改革軍事制度,調整地方行政組織,如城區和近郊分鄉、郊外分屬等;他還建立了薦舉賢才的制度,自上而下的監督制度;管子還設立了“嘖室之議”,鼓勵對君主的過失提出批評。“嘖議之室”就是設一個房子,老百姓可以到那裡去,議論君王的得失。管子說“人有非上之所過,謂之正士,內於嘖室之議”。意思是你可以批評國家和君主的過錯,而且這叫“正士”,說明你是個正人君子,然後把它納入到“嘖室之議”。最早的諫議制度就在這裡開始的。此外,從管仲開始鐵器大規模進入耕地,鐵器的使用是勞動力的巨大變革,先民從刀耕火種到使用鐵器,良田變多了,而且有牛耕,生產力也提高了。管子留下了富國、安民、強國、平天下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謀略的思想體系,中國早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都受到了管子的影響。

管子如此偉大,但後世對他的研究卻越來越少,這與他實際作出的貢獻完全不匹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曾經在淄博參觀了管仲紀念館,館內展示了管仲的生平事蹟,並闡述了《管子》一書的思想等,內容豐富、形式新穎。但令我遺憾的是,在這片齊國的故土之上,很少有人知道管子的偉大、懂得管子的真精神,可能大部分人也就知道管子的一些坊間故事,比如說和鮑叔牙分金的傳說。並且,現代人關於管子的學術研究成果並不多——幾十年來,北京大學哲學系師生寫的論文中無一篇與管子相關。我做過相關調查,大部分學生是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文中才瞭解到的管子。像“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等名句,有人並不知道這是出自管仲之口。現代人對管子的精神價值感受並不強烈,往往忽略。

以人為本,管子為首創

我們現在常說以人為本,其創始人正是管仲,原話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所謂“本”正如大廈之地基,只有地基打在岩石層上,大廈才能蓋得牢、築得高。

在以人為本的底層邏輯之上,管子進一步提出“四欲四惡說”,“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從憂勞安逸到貧賤富貴,再到處境安危,最終是生育問題,層層遞進,級級躍升。這與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千多年前的管仲,極具創造性和前瞻性地認識到這一點,不可謂不難得。

在“四欲四惡”之外,管仲還在齊國實施“九惠之教”,將理論落實到實踐層面。

一是“老老”,就是設立“掌老”的官,規定年紀在70歲以上的老人,免其一子的徵役,每三個月國家專門送去酒肉;80歲以上的,免其二子的徵役,每月有饋肉;90歲以上的,全家免役,每天有酒肉的供應。此外,還要求他們的子女細作飲食,平時要經常詢問老人的要求,瞭解老人嗜好。老人去世,國家還提供棺槨安葬。

這正如同俗語所講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得此尊重,在族人中也頗富威望,於是,每當家族矛盾、鄰里糾紛發生時,老人一出場,便起到協調員的作用。在中國社會,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來決斷重要事務,這一傳統便由此而來,“老老”的深刻意義也正在這裡。

“老有所養”之後,便是“慈幼”的政策,同樣專門設立負責兒童事務的官員,規定養三個幼兒即可免除“婦徵”,養四個全家免除“婦徵”,養五個配備保姆,國家發給兩個人份額的糧食,直到幼兒能生活自理為止。

“九惠之教”其三是“恤孤”,即專職負責孤兒的生活。父母雙亡的孤兒,就託付給同鄉、熟人或故舊撫養。代養一個孤兒的,一子免除徵役;代養兩個,兩子免除徵役;代養三個,全家免除徵役。“掌幼”的官員要經常瞭解情況,積極對受飢寒和身體瘦弱的孤兒進行救助。

四是“養疾”,解決殘疾人的事情。盲、聾、喑、啞、跛躄、偏枯、握遞,皆在當時所定義的殘疾人之列。對於這部分人,由國家統一供給衣食,如此便可以釋放家庭的部分負擔。

另外還有“合獨”“問疾”“通窮”“振困”“接絕”,分別對應鰥寡之人、病人、窮人、受災之人和因公去世的人推出相關撫卹政策。

為往聖繼絕學

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而後“三歲治定,四歲教成,五歲出兵以萬數,士方行東南西北無抗”。其死後150年,臨淄城稷門外出現稷下學宮,各家在此習管子之法,著書立說,因此有“管子之前無諸子”的說法。這些稷下學宮的先生寫的論文集,裝訂成書就是今天的《管子》。

韓非子說“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意即天下的人都在講法治,家家都有管仲和商鞅的語錄。管子提倡禮法並重,教訓成俗,治國厚民,富國強兵;他還講四維,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我們幾千年的核心價值觀。

管子是先秦諸子都繞不過去的一座山峰,孔子曾經帶弟子周遊列國,到潁上去拜管仲故里,在外面露營。弟子子路問道,“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孔子回答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所以“如其仁,如其仁”。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高的思想境界,“仁”也是其思想學說的核心,他從不輕易將“仁”這個稱號許給誰,但是像管仲這樣的,卻可以稱為“仁”。在孔子這裡,“仁”與“聖”是等同的,也就是說,管仲有著與聖人相當的地位,乃高山仰止一般的人物。

聽到這裡,子貢忍不住質疑,桓公殺了管仲輔佐的公子糾,管仲“不能死,又相之”,怎麼能說是“仁”?孔子並不迴避這一問題,而就“相”字闡述開來,“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若無管仲輔佐齊桓公,扶大廈之將傾,文明便將倒退,如何不能稱其為“仁”呢?

管仲成為宰相時,周天子已經式微,諸侯成為主事,夷狄與華夏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華夏文明危在旦夕,“中國不絕若線”。就在此時,管仲成了齊國的宰相,使華夏文明得以傳承。所以孔子評價管仲“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放在今天,管子的思想也依然具有價值。且看這一條,“物多則賤,寡則貴,散則輕,聚則重”,講的就是供求關係,供過於求,物價就會下降;供不應求,則物價上升。管仲還說,物價太低傷農,物價太高傷民,因此國家要平衡物價,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還有這樣一句話,“若歲凶旱水泆,民失本,則修宮室臺榭,以前無狗後無彘者為庸。”這與今天的以工代賑也有共同之處。

作為後人,我們應當找回祖先的尊嚴,為祖先正名,重新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先的生命連到一起。在今天解讀管子,在當下研究傳統,也是應了張載那句老生常談的話,“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