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度過黑夜,就是黎明

度過黑夜,就是黎明

01。

我依稀還記得,2019年有一個年度的流行詞:“我太難了。”

然後當時我還想,說不定第二年就不會那麼難了,結果2020年給了我們當頭一棒。

到了2021年,在工作室跟朋友聊天,說了這麼一句“看來今年的主要任務還是好好活著啊。”

於是我們很難被一句“明天總會好起來的”這麼簡單的話所安慰。

這樣的心態變化,不止出現在我的身邊。

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次跟朋友聊天的時候,頭頂都像是有一塊烏雲。

我們從追求不一樣的生活,變成能活得好就好,再變成“明天起來不要有什麼突發事件就好”。

我們從追求熱鬧,變成

“算了,安安靜靜的最好了。”

我們身上追求理想的熱情,被現實一遍遍打磨,眼裡的光芒,逐漸變成了紅血絲。

做籤售活動的時候,遇到的讀者,他們的提問,也逐漸變得更現實,變成了一種

“被生活所迫不知如何自處”

的壓抑。

於是自然的,這成為了我所能觀察到的,感受到的東西。

我決定,把這種心態變化,把我所能關注到的事情,變成一本小說。

取名為《黎明前的那一夜》。

度過黑夜,就是黎明

02。

如果要我總結這本小說的關鍵詞,首當其衝的,毫無疑問是

壓力

這種壓力並非來自學生時代,那種考試在前的實實在在的壓力,那種壓力可以解決,而且有盡頭——考完試就暫時可以解脫。

這本小說裡所描寫的壓力,是那種無處不在的,並且一眼看不到盡頭的壓力。

工作中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想要的成就;生活中無論怎麼努力還是擺脫不了他人的眼光;成長過程中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擺脫的期待。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說:“他人即地獄。”

他有自己的解釋,但在我看來同樣可以這麼解釋: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活在他人的目光中。

我們可以是任何別人希望我們成為的人,我們可以擁有任何別人希望我們擁有的品質,我們可以是任何社會所需要的勞動力,我們可以是每個環境中所需要的身份。

我們唯獨,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期待而活。

尤其是隨著日子越來越難熬,隨著他人的聲音越來越響亮,我們做自己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當然,你可以說,那就不去想了,我就按照別人的期待去活吧,反正也不過是活著,為什麼非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非要跟自己喜歡的人和事物在一起。

是的,這無疑也是一種活法。

但我想恐怕更多的人,深深活在痛苦之中,因為每天夜晚深睡前,總會想:“我為什麼要這麼活著?”,“難道我永遠無法成為自己嗎?”“難道我這一輩子都要這麼活著嗎?”

這樣的想法即便無法如此具像化地每時每刻出現在腦海裡,你的潛意識也會跟你作對。

於是,便迎來了崩潰的瞬間。

於是,便迎來了我們生命中的“黑夜”。

落在書裡,我塑造了五個主要人物,外加四個次要人物,分別給他們安上了切實的痛苦,安上了具體的痛苦,用來詮釋“無法做自己的悲哀”和“無法緩解的壓力”。

然後我讓

他們出於種種理由產生互動,最終做出自己的選擇。

度過黑夜,就是黎明

03。

我寫這本書,其實也是在尋求答案。

我們一輩子到底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我在書裡給出了兩個答案,

一個乾脆抹去自己,別人讓我怎麼活,我就怎麼活;規則讓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但這樣的代價,就是永遠無法再獲得曾經珍視的東西。另一個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活,我的內心告訴我什麼,我就去做什麼,但這樣的代價就是孤獨,痛苦,被規則打壓,動不動就會鼻青臉腫。

倘若你問我,作為寫作者,你的價值傾向和判斷是什麼?

我會告訴你,

我們終其一生,最大的目標和動力,都是成為自己。

為什麼我會這麼覺得呢?答案也都寫在書裡了。

我想真正的成長是,經歷過黑夜,在最黑暗的時候依然會選擇堅持。

黎明就是這麼到來的。

真正的黎明就是這麼到來的。

《黎明前的那一夜》

-

希望這本書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動力,更重要的是,希望這本書可以給每個人都帶來一些啟發。

希望這本書的故事本身,也可以帶來足夠的可讀性。

《黎明前的那一夜》現在

已經可以發貨了。

簽名版還有一部分,最近這段時間應該還能買到,附送的贈品會一直都在。

謝謝你選擇閱讀這本書。

我們書裡見。

寫給每一個勇於面對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