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晚唐詩僧默默無聞,一首詩卻被後世譽為“僧詩第一”,令人叫絕

唐代有很多和尚亦能寫詩作文,後人稱之為“詩僧”。

謝靈運的十世孫皎然,便是一位著名的詩僧,在佛、茶、詩上皆有造詣,和中唐山水田園詩人韋應物、“茶聖”陸羽等人往來密切,留下不少唱和詩歌,語言簡潔,風格清麗,為後人所推崇。

還有齊己、貫休、寒山、靈澈等都是名動一時的詩僧,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

今天要講的這位詩僧名叫“處默”,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是他卻有一首詩被後世譽為“僧詩第一”,短短40字,令人叫絕。

《聖果寺》路自中峰上,盤迴出薜蘿。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古木叢青靄,遙天浸白波。下方城郭近,鐘磬雜笙歌。

晚唐詩僧默默無聞,一首詩卻被後世譽為“僧詩第一”,令人叫絕

詩題

中的聖果寺位於杭州城南鳳凰山,始建於唐昭宗年間,後來幾次被焚燬,又重建,最終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只能透過這首詩來遙想當年寺廟的勝景

作者處默,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很少,後人只能根據他的一些交遊情況,大致推測他出生於唐文宗時,卒於874年前後。

他出家的寺廟應該是在浙江蘭溪,與另一詩僧貫休毗鄰,兩人常常隔籬論詩唱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成年後,曾漫遊吳越,杭州、潤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還曾在廬山和九華山住過一段時間,

“獨鶴只為山客伴,閒雲常在野僧家”

,描寫的就是他暫居廬山的那段歲月。

“十上不第”的羅隱還有以“鷓鴣詩”聞名於世的鄭谷,都曾與他有過詩歌唱和。

他流傳下來的詩歌其實並不多,只有八首,《聖果寺》便是其中的代表,歷來為後世所稱道。

晚唐詩僧默默無聞,一首詩卻被後世譽為“僧詩第一”,令人叫絕

詩歌首聯開門見山,描寫了聖果寺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圍環境。

寺廟坐落於鳳凰山的主峰,一條小路蜿蜒而上,路旁長滿了薜荔和女蘿。

“薜蘿”是兩種蔓生植物,源自屈原的《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後來常被用來指代隱者高士之住所。

山路上的植物絕不止薜荔和女蘿,但詩人偏偏拈出這兩種,可見周圍環境之清幽。

再來看頷聯兩句,描寫的是詩人登山遠眺之景,視野開闊,意境宏大,歷來為後世所讚賞。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浩浩蕩蕩的錢塘江,將吳、越

分隔

開來;極目望去,江對岸的越山隱隱起伏。

這裡詩人提到了“吳地”和“越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大有深意。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正是以錢塘江為界,所以詩人這兩句絕不僅是地理描寫,更暗含了歷史風雲,登高懷古之幽情,由此可見。

晚唐詩僧默默無聞,一首詩卻被後世譽為“僧詩第一”,令人叫絕

接著的頸聯兩句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描繪了一幅極其壯麗的山水圖。

古老的叢林高聳入雲,青靄繚繞,若隱若現。

遼闊的江面上,波浪翻湧,遠遠望去,天空彷彿都沉浸在那滔滔白浪中。

這裡的“叢”、“浸”用得最妙,前者顯示了古木向上的力量,後者突出了波浪翻湧之勢,只是簡單兩字,便將吳越山水之壯麗活活畫出,可見詩人煉字之功底。

最後的尾聯,“下方城郭近,鐘磬雜笙歌”。

山下不遠處便是城郭,城內笙歌喧囂,彷彿與寺廟的鐘磬聲融合在了一起。

這一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杜牧的《題揚州禪智寺》,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竹西路的一端是寧靜的寺廟,另一端是歌舞笙簫的揚州,這裡也是如此,山上是幽靜的寺廟,山下是笙歌繚繞的城郭。

詩人之所以這樣寫,正反映了一個現實,寺廟雖是清淨地,但也不一定是遠離塵俗,就像陶淵明所言“心遠地自偏”。

晚唐詩僧默默無聞,一首詩卻被後世譽為“僧詩第一”,令人叫絕

整首詩來看,

首聯交代地理位置,中間兩聯寫景,畫面開闊,意境高遠,最後的尾聯以聽覺描寫收束全詩,創造了一種餘音繚繞,回味不盡的藝術效果。

後人對此詩評價頗高,

“尚存盛唐風骨”、“殊切,而語行出人意”……

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甚至將其評為

“僧詩第一首”

,這個評價可以說是相當高了

不知你們認為處默這首詩寫得如何?歡迎一起來討論。

-END-

作者: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