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華博士一語中的:中國孩子不是學太多,而是學太少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我們看到,國家為了教育的問題可以說是殫精竭慮,想了很多的辦法。但是,即便如此,當下的教育問題還是非常嚴峻的。

因為即便是教育部的檔案明令禁止,但是到了學校卻往往是不被重視的,有些學校甚至是明知故犯,根本就不那教育部的檔案當一回事兒。

清華博士一語中的:中國孩子不是學太多,而是學太少

明明說,課後延時服務不能進行文化課輔導或者上新課,但是差不多所有的學校都置若罔聞;明明說,小學生不準進行期中考試,但是許多學校變著花樣,還是把期中考試考了;明明說,不準公佈考試成績,但是還是有許多學校把成績發到了家長群裡……

是學校有意和教育部唱對臺戲嗎?當然不是,而是當下的教育現實讓他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現在,始終有一箇中考和高考的兩道大坎橫亙在每一個人的面前,老師們、家長們敢對此掉以輕心嗎?而要想升入高中,考上大學,都是以成績說話的,沒有成績,一切都是枉然。

清華博士一語中的:中國孩子不是學太多,而是學太少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就不能像西方那樣呢?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怎麼就不能改變當下學生累,教師累,家長累的困境呢?

清華博士,原騰訊副總裁吳軍就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不是中國的孩子學太多,而是學太少了。乍一聽這話,有些刺耳。孩子們現在都是在拼著命地學習,連週末的時間都拼了進去,這還不是想多學一點嗎?還說孩子學得少,不是要孩子把命都放進去吧!

清華博士一語中的:中國孩子不是學太多,而是學太少

作為一個成功人士,吳軍不只自己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還把女兒送進了麻省理工大學就讀。他自己走訪了幾十所英美名校,再結合自己教育女兒的經歷寫成了《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在這本書中,他全面分析了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異,也明確地給出了中國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困境。他的語言雖然看上去有些刺耳,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於我們審視當下的中國教育還是有著啟迪意義的。

他認為,中國的孩子不是學得太多了,而是學得太少。中國的教育只是盲目地追求書本知識,而不重視書本以外的東西。很多孩子學業上很是優秀,但是生活技能確實一片空白。這對於孩子今後的成長來說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這個方面,我們是有著深刻的教訓的。前幾天去世的北大神童魏永康不就是一個典型嗎?17歲考取了中科院,但是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最後不得不退學。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竟然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為什麼?還不就是家長束縛住了他伸向生活的手嗎?

清華博士一語中的:中國孩子不是學太多,而是學太少

而西方,優秀的高中除了關注學業成績,課外活動也是一個重要的課程。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因為每一個人的天賦是不相同的。對於那些不擅長學習的孩子,他們可以在課外活動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可以在不同的競技中找到成功的愉悅,收穫自信的曙光。而在這更多的選擇面前,也能給孩子灌輸一個思想,那就是,無論做什麼選擇,競爭都是激烈的,從來都是優勝劣汰,社會上更是如此。

而美國的名校,在錄取學生的時候,他們除了要求學業不錯,更是要求學生必須要有自己的特長。而這樣的特長,就是必須要達到州一級(相當於我國的省)前幾名。這其實對於孩子要求更高,孩子也絕不會比中國的學生輕鬆。

清華博士一語中的:中國孩子不是學太多,而是學太少

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教育部出臺了課後延時服務,而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與此同時,教育部把音體美都納入了中考系列,而根本用意就是打破以學科學習成績來決定孩子素質的怪圈,努力推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文化課的學習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應該有更多的內容讓孩子進入其中怎麼,這才是孩子學習的一種常態。而我們只重視書本知識,而對於書本以外的其他素質則是採取一種無視的態度。這不是學得少了,還是學得多了嗎?

清華博士一語中的:中國孩子不是學太多,而是學太少

吳軍就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我們提到STEM教育,就狹隘地認為是學程式設計,但國際上STEM比賽中,更注重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就以自己女兒參加STEM隊比賽為例。其中設定的環節就有:“如果全國上下的水管都要更換一遍,如何用最便宜的方案下,在不中斷供水的情況下,解決水管漏水……”這樣開放式的問題。

當然不只是這些,還有調研、演說、展示等許多其他方面的綜合能力也是需要循序漸進地去培養的,而我們呢?只有進了大學、參加了工作之後,才有機會來培養——這對孩子來說不是太晚了些嗎?

清華博士一語中的:中國孩子不是學太多,而是學太少

親愛的讀者,對於原騰訊副總裁吳軍博士的話?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是蝴蝶花雨話教育,專注教育時事和最新教育動態,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歡我的朋友,請關注我:蝴蝶花雨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