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願承擔不思考帶來的後果,不等於真的就不需要你承擔

不願承擔不思考帶來的後果,不等於真的就不需要你承擔

今天我想和大家討論一下思考這一話題。我相信沒有誰會說思考是個完全沒有意義和價值的行為,但是如果你去仔細觀察,卻很少能看到人們一邊思考一邊行動。

但值得留意的一點是,如果這些未經思考就做出的決定帶來了一些糟糕的後果,那麼當事人通常會按照這個後果往前倒推自己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這時候他們就會想盡辦法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是他們城府太深嗎?之前就有員工會這樣為自己辯解“我哪有你說的這麼有城府”,其實這和城府有什麼關係呢?不過就是當下推卸責任的權宜之計罷了。

借用《掌控生活,從掌控時間開始》中的一句真相,也希望這句話真的能使不擅長、也不願意去主動思考的人開始思考。

“你的公司僱傭的是你的大腦,以及你能用它來做的事情。你的工作和職責就是確保你帶著一個休息過的、精神煥發的、驚醒且敏捷的大腦來工作,專注於你所需要取得的結果。”

讀到這一句時,我頻頻點頭但又深感無奈。有多少公司在僱傭員工的時候,是根本想不到僱傭大腦這一層的,又有多少職場人整天被老闆罵“有沒有帶腦子”或是“能不能走點心”。

怎麼說呢?作者的邏輯和他提出的觀點都無可厚非,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很難促成老闆和員工都能做到每天充分休息、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以確保自己的大腦在進入工作時間段內能高效運轉。

不論老闆還是員工,我們經常說“人以群分”,可是現實生活中,你幾乎很難靠你的思維、認知、行為和習慣去吸引一群和你差不多的人。

朋友、伴侶是你可選的,而家人、同事、領導、合作伙伴幾乎都是不可選的,你能做的只是不斷升級自己的思想和認知,以確保自己能夠在與他人的相處中不用太過被動罷了。不過單憑這一點,也足以讓我們找回一些對生活和工作的掌控感了。

其實,我引用的那句話絕不僅僅只適用於職場,試想,關於你自己的一切,包括人際關係、生活方式、睡眠質量、健康狀況、習慣等,哪一樣不會牽扯到決策呢?

事實上,每一天人們都在不斷地做著各種決策,對每個人來說,自己作為做決策的人,怎麼能說這些決策以及決策帶來的後果對自己來說不重要呢?

至少在我的認知裡,如果你做的事都是重要的,那麼你的決策一定也非常重要;如果你做的事就不那麼重要,那麼決策也就無傷大雅。

而每件事的重要程度都是你自己決定的,也就是說,歸根結底,你才是那個唯一能夠對自己人生“指手畫腳”的人,因為別人不會對你的決策負責的。

因此,我們需要對每一個決策負責,所以決策之前就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認知水平。

很多時候,人們做事全憑下意識,而完全忽視自己的認知水平,這時候往往就會出現一些明知故犯的錯誤。

通常他們都會抱著僥倖心理認為每一次都不會出問題,一旦出了問題,他們可是一點餘地都不給自己留。

就好比,據好友X說,他的同事幾乎每次出門都必開車,而不帶駕駛證和酒駕的狀況也經常發生,但每次對方都以距離很近、不會出問題來回應我這位好友的勸諫。

沒出問題的情況下,他就預設為自己的行為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出了問題就會變成一邊罵街、一邊抱怨自己運氣不好。

你可以快速回憶一下身邊的經歷,一邊抱怨自己運氣不好,一邊又拒絕接受事實的案例是不是頻頻發生,這說明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人們之所以不願意承認真相,不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其原因就在於他們在做任何決策之前並沒有思考這個決策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哪些後果。

可是,不接受糟糕的後果,拒絕為自己的行為買單,難道就真的能逃過這一單?別天真了,想不想、願不願意是一回事,但是需要你去承擔的責任,並不會因為你不願意買單就不去找你。

遇事先思考,準沒錯。有些同學較真地說“想多了就變成糾結了”,對此,我只能表示無奈了。思考和不思考是有本質區別的,思考和想太多同樣是有本質區別的。

完全不思考的人生,一定會伴隨著各種“黴運”。每個人都有權力去重塑自己的行為,不論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需要靠自己的思想和認知去一點一點地構築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思想和認知就是需要在不斷的思考(包括思考和反思)和實踐中得到升級的。

長遠考慮,如果一個人只剩下“我這輩子就這樣了,愛咋咋地”的天真和無條件的底氣了,那麼可想而知,他/她的未來也只剩下長長的責任賬單了,每一筆都清清楚楚,而這就是不思考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