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殷殷思念之心,身未行動,心已悸動!

我是惜夢,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你我雖未見過面,卻能傾聽你的故事,寫出你的故事!

作者:惜夢,情感文章原創作者!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東風暖暖吹來,大地一片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草長鶯飛,滿目生機蓬勃,滿眼充滿期待,滿心清澈明朗——這正是清明節特有的情緒,也正是植樹造林的好時節。插柳即是其中最有情致的活動。

殷殷思念之心,身未行動,心已悸動!

清明插柳,在唐代是和踏青相提並論的時髦活動。插柳,原是人們折斷柳枝插戴的一種裝飾愛好,後來,在踏青祭祖時,往往會將枝條往田間一戳,沒想到,那柳條就成活了,抽葉了,長大了。無意間,就起到植樹造林的作用了。

實際上,插柳據說是紀念農事祖師神農氏的,這也是後人常常在清明節插柳祭祖作為的由來,她包含著對先祖神農氏的殷切懷念,也寄寓著對大地母親綠化美化的情思,表述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農諺說的

“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就是這個道理。

殷殷思念之心,身未行動,心已悸動!

之所以插柳,還與“榆樹救荒柳樹祛病”‘之說有關。據《開河記》載: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京杭大運河通濟渠段,內史侍郎虞世基建議在堤岸兩側栽柳,被採納後,隋煬帝親自帶頭植樹,並賜柳為楊姓,享受與帝王同姓殊榮,自此,柳樹就有了“楊柳”美名。

白居易有詩《隋堤柳》記作:“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里。”

後來,柳就有了代表家鄉的意思。宋之問就有《途中寒食》詩,其中雲:“故園斷腸處,日夜柳條新。”

韓翃《寒食》詩語:“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都能見到有柳即有人家的美景。

不知不覺中,柳也把她的寓意呈現在詩人筆下,代表著苦意相留的深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首《詩經·小雅·采薇》裡的名句應該是最早用柳表述情思的。柳有“留”的諧音,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自古對柳樹一直有一種深厚的情結。特別是大唐,灞上折柳送別儼然長安一景。

殷殷思念之心,身未行動,心已悸動!

那個時候的文人墨客,只要外出遠離長安,他的親朋好友一定要長亭更短亭,不停地設酒吟詩折柳送別。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就是詩仙李白送別感懷。此情此景,身未行動,心已悸動,早就想著早歸、早歸了。

不單是好友遠行要折柳送別,就是家中親朋故去,那做花幡得直杆子,也要擷取一段柳枝來做,藉以表述情思。究其原因,大概是柳樹生命力頑強,無論土地肥沃,還是土質貧瘠,柳樹都能落地生根,這就使得原本光溜溜的一截樹枝,隨幡插在墳前,不久就會生根發芽,散枝開葉,慢慢長大起來。

直到現在,鄉間人家的老

墳塋

前,往往都會長著一棵棵高大茂盛的柳樹,寄寓生者的殷殷思念之心,柳者,留也。

殷殷思念之心,身未行動,心已悸動!

柳不僅用來表離別,還用來表相思、表寄託。柳絲之“絲”與相思之“思”、柳絮之“絮”與思緒之“緒”都是諧音,古人常會借用諧音表述自己的情感,那依依的柳絲、漫漫的柳絮,全都寄託凡塵世間的離愁別緒、苦苦相思。因此,“折柳”一詞也寓含“懷遠”之意。

張九齡的詩句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俱是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折柳寄情的佳句佳作!

順延以下,後期的詞也繼承了詩歌的光榮傳統,把“柳”作為抒情寫意的意象了。

張先有《江南柳》寫到:“隋堤遠,波急路塵輕。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

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長堤上折柳送別,以寄深情。看見人們分手道別,悲苦就油然而生,更何況是送別自己的親人呢?就把柳作為了一種寄託思念的載體。

殷殷思念之心,身未行動,心已悸動!

蘇軾在《蝶戀花·春景》有詞:“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

陸游的《釵頭鳳·紅酥手》“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更是表達了與原配唐婉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抒發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悽楚痴情。

殷殷思念之心,身未行動,心已悸動!

如今,花已開,樹已綠,燕子也要排成行,小草剛剛擠出地面,柳的枝頭煥起了鵝黃的優雅。湖邊微風中,垂柳依依,舒展著寒食節的清新,明媚著萬千情思,搖曳著幾多風情,裝點著靜美歲月,氤氳出春天無限的魅力!

正是陽春四月天,這是屬於柳的世界,這淡淡的柳如煙,是風景畫,是朦朧詩,是情人夢,是遠古飄來的歌謠,縱是萬千情思飄搖在最美的時節。

殷殷思念之心,身未行動,心已悸動!

有人說,清明就是清楚明白:讓我們清楚“

只有今生,沒有來世”

。所以要珍惜生命,保重身體;讓我們明白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所以要收斂貪婪之心,看淡而通透。這是永遠的清明。清明的細雨是滴不盡的淚,是哀思中更懂得感恩,是靜默中更明瞭傳承的責任。

-END-

作者:惜夢;情感美文傳遞者,當然更喜歡有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