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廉家風故事】于成龍的家風故事——奉禮孝 存仁廉

守正規直千秋頌,清廉家風代代傳。為充分發揮家庭在清廉赤峰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助推構築家庭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線,赤峰市婦聯在5月15日國際家庭日所在的家風家教宣傳週,特別推出《清廉家風故事》系列展示,今天為您推送的是:《于成龍的家風故事——奉禮孝 存仁廉》。

于成龍的家風故事——奉禮孝 存仁廉

被康熙譽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清初山西永寧州人,曾任廣西羅城知縣、署理武昌知府、黃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于成龍從一介書生,到45歲出仕,後官至一品。為官23年中,他始終堅守清貧,廉潔公正,以卓著的政績和一心為民的務實精神,深得朝廷賞識和百姓愛戴,三次被舉“卓異”,老百姓親切地稱他為“於青天”“於青菜”。于成龍去世後,被朝廷加贈為太子太保,諡號“清端”,賜御書對聯“歷仕甘棠隨地蔭,兩江清節至今傳”。康熙四十六年,于成龍長孫於準秉承先祖遺風,在整理編纂《於清端公政書》的基礎上,總結吸取包括于成龍在內的於氏先祖家風家訓,歷時四年,續修《於氏宗譜》,編訂《於氏族規》22條,《於氏家訓》41條,涵蓋“勤、儉、學、善、廉”等內容,成為於氏子孫後世踐行的行為規範。

孝為百行之原 處事遵循法禮

在《於氏家訓》中,第一條便提出“孝為百行之原”,教育後人要孝敬長輩、團結兄弟。族規中更是明文立制“族中有行善者,果其慈心濟眾,陰行方便,見義必為”,當歲終獎勵,強調以孝為本,推己及人。如果“子弟有不孝、不弟、不和親族、不敬長上者”,就要把他帶到祠堂,根據犯錯的輕重程度進行責罰,讓他改過。如果有屢教不改的,就要送到官府懲治。于成龍及其長子於廷翼都非常孝順。于成龍幼年喪母,父親續娶李氏,他恪守禮道,與繼母關係很融洽,家庭和睦。于成龍45歲時離家赴外地任職,兢兢業業,一直未能有機會回家探親。于成龍在黃州任知府期間,他的繼母去世,噩耗傳來,已過花甲之年的于成龍竟如兒童般哭泣。但于成龍因公務無法回鄉,他只能身穿孝服,遙慰亡母。五六年後,于成龍才得以請假回原籍葬母,這是他為官23年間唯一一次回鄉省親。于成龍赴外地出仕時,把治家重任交付給於廷翼。他囑託道:“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自父親離家後的數十年間,於廷翼始終悉心奉養祖母和母親,並撫育兩個弟弟成人。針對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不守禮節、行為放縱、嫌貧愛富等不良現象,家訓中還特別強調要懂法禮、守規矩。比如,子弟“家居,飲食、勤作俱教以規矩,事上、接下俱教以禮數”,要求對子孫的生活小事都要用規矩、禮法來教導。凡是於氏族人,不分家族枝系的遠近,不論身份貴賤,都應遵照長幼的次序執守禮制。這是因為“族中之人,皆吾祖宗一脈”,就像樹木的枝幹,終究會落葉歸根。如果誰敢依據身份地位的高低來區別對待族人,就按照“不睦”等條款進行處罰。

居家切要勤儉 傳家當以耕讀

於氏族規家訓中多處強調勤儉節約,“居家切要勤儉,不可奢靡”“居家要儉,當念錢財非易。衣服飲食,惟期適口充身,不可浪費”。這些品行,從於成龍的任職和生活經歷中可見一斑。于成龍任羅城縣令時,勤政為民,獎勵農耕,時時處處為百姓謀福利,但自己卻過得非常清苦,他插蒿棘為門,以土礫為几案,每天只吃兩頓甚至一頓飯。從黃州赴任福建時,于成龍在黃州買了幾擔蘿蔔,堆滿船頭。船伕納悶,蘿蔔又不值錢,你帶這麼多有什麼用?于成龍回答,這是我一路上的口糧啊,還可以用作壓船之物。在直隸巡撫任上,他將舂米得來的糠研磨成粉,煮粥時撒進一些。天災荒年,于成龍常用這種糠粥填肚充飢,為的是省下點錢賑濟災民。不僅自己與僕人吃,有時下屬來訪,于成龍也會用這種飯食招待,並勸他們也用此方法節省糧食用以賑濟災民。任兩江總督時,他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每天以青菜下飯,終年不知肉味,百姓因而稱他“於青菜”。于成龍曾對僚屬說:“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飢寒足矣。不知世間有享受事,亦不知饋遺交際欲何為。計俸入自給有餘,要錢何用?”于成龍不僅自己堅持節儉,更是積極採取措施,改革社會的奢靡之風。如任職江南時,針對當地奢靡之弊,他寫了《勸民節儉歌》散發各地,要求官員們“躬先儉樸,諄諄勸導百姓,務使百姓感知物力艱難。轉相化勉,共返淳樸之風,移風易俗”。于成龍的倡導取得了顯著成果,史料記載《勸民節儉歌》“坊刻流傳,家弦戶誦”,總督衙門的官吏也在其嚴格約束下,“相率易布衣”,日見儉樸。對於種田人,于成龍給出忠告:種田不離開田頭,深耕細作、清除雜草,是種田人的本分。多付出一分的辛勤,就會多收穫一分的好處。家訓中還講述了讀書與出仕的關係。一方面,於氏希望子孫透過勤奮讀書,以真才實學登上仕途。另一方面,又告誡他們“即使數命不偶,艱於遇合,道理明透,亦不被人目為不通”,就算是難以遇到入仕的機會,只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就不會被人看作是不通曉事理的人了。

為人以仁存心 做官清正廉

於氏族規家訓中說,“居心不可刻薄。天地長養萬物,只是一個仁,仁則幷包無外。今人當處處以仁存心,所見、所行、所言”“德足以服人,才足以馭眾,言足以解紛”,強調的是為人處世關鍵是“仁德”二字,要求於氏後人世代堅守“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潔”的人生信條。于成龍的品格與其族規家訓如出一轍,一脈相承。他始終以“仁”為入仕之本,時刻把民生疾苦、國家利益放在心上,以“廉”為官德之首,為官數十年如一日,清心寡慾、淡泊明志。《於清端公政書·興利除弊條約》中記載:“從來寡所用,斯廉所取,未有用之極繁多,而取之能廉潔者也。”于成龍認為,少消費才不會貪汙,奢侈浪費者很難保持廉潔。自順治十八年,遠赴邊荒之地廣西羅城履職起,于成龍便以仁愛廉潔之志身許國家。史載,于成龍初任羅城知縣時,羅城正處於戰爭之後,流行瘴氣瘟疫,民風粗獷兇悍。他到任後即召集官吏安撫百姓,建章立制,興建學舍,創設養濟院,凡是應當興辦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實心辦理,經過幾年的治理,羅城百姓安居樂業。康熙十九年,于成龍升任直隸巡撫。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于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佈《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為。他明令所屬官員,今後如發現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康熙二十三年,68歲的于成龍積勞成疾,最終病逝於南京督署中。將軍、都統及僚吏們來到他的寢室,只見床頭破舊的盛物器具中,唯有綈袍一襲,靴帶二條,堂後瓦甕中也只有粗米數鬥,無不失聲痛哭。城中的老百姓得知于成龍去世後,紛紛“罷市”“哭巷”,家家繪像焚香祭奠。于成龍的靈柩啟運回鄉時,江寧城萬人相送,哭聲震天。于成龍清貧廉政的崇高節操,確實感天動地,永垂青史。康熙讚許他“爾所謂廉,本於至誠”。于成龍長子於廷翼為人節儉,賙濟百姓,身上有于成龍的遺風。於廷翼教子也非常嚴格,他在兒子於準做浙江按察使時,教育兒子要清廉公正。在祖父的影響和父親的教育下,於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被舉過“卓異”,官至江蘇、貴州巡撫。康熙曾御書額聯,贊其“愷澤三吳滋化雨,節旄再世繼清風”。

稽核:梅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