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端午節,你表妹給她媽轉賬500”:新型不孝的背後,是負重前行

作者/小稚

“端午節,你表妹給她媽轉賬500”:新型不孝的背後,是負重前行

所有的父母,都會為孩子著想嗎?

不是的。

這個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有好有壞,自然到了父母這個身份上,也不能例外。在我們多數人下意識的觀念裡,可能總是把父母之愛放到一個絕對純粹,還有無私奉獻的角度上,看得多了,聽得多了,便以為所有父母都是如此。沒這麼美好,畢竟為人父母這件事,從來不需要經過任何考試。

有一種父母,他們巴不得竭盡全力,為孩子鋪好前行的道路,甚至會自責於自己不夠努力,無法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但與此同時,也有一種父母,他們對待孩子的養育,就如同直接把一粒種子撒在地上,不想著澆水,也不想著除草,他們可能壓根忘了種子的成長,一直自顧著自己的生活,但到了最後,他們卻寄希望於這粒頑強、自由生長的種子,結果結出累累碩果。

並且,全部把這些碩果回報給他們。

“端午節,你表妹給她媽轉賬500”:新型不孝的背後,是負重前行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個詞:新型不孝。細看下來,真的比較感慨吧。

有人關於這個詞,給出了比較詳細的解釋,大致是這樣的,這基本是原話:

一些父母,緊衣縮食大半輩子,終於看孩子走進職場,以為完成了任務,等著孩子衣錦還鄉,揚眉吐氣。他們卻不知道,那些沒資本,沒背景的孩子,他們打拼得十分辛苦,賺錢不容易,生活成本高,一年到頭根本攢不下多少錢。這樣一來,矛盾就產生了。一方面孩子覺得委屈:為什麼別人的爸媽,都擔心孩子飛得累不累,想盡辦法為孩子助力,而我的爸媽卻整天追著問我攢下了多少錢,飛得高不高?另一方面,爸媽也覺得失望,認為我們辛苦把你養大,你卻捨不得盡孝,回饋我們這麼少?

兩代人,在付出和回報這兩個字眼上的不同看法,真的很容易衍生出諸多矛盾。

“端午節,你表妹給她媽轉賬500”:新型不孝的背後,是負重前行

而這,除了是身處不同時代的人,造成的思維差異和侷限性,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光是用養育之恩四個字,就能堵住孩子太多想說的話吧。

尤其是,孩子本身如果是一個孝順的人,他們在面對這種差異的時候,思想的碰撞下,更是容易崩潰。

我就認識這樣一個女生。

她的母親,現在基本可以說是陷入了一種攀比式養孩子的心理中。

就像我上面說的一樣,她的母親從來不會關心她一個人在外面,工資高不高,工作累不累。她的母親只是認為她上了大學,花了他們這麼多錢,既然現在畢業工作掙錢了,肯定就有高收入,也應該回報他們。

關於工作和生活,她向來是報喜不報憂。

“端午節,你表妹給她媽轉賬500”:新型不孝的背後,是負重前行

在她的心裡,她認為應該回報嗎?肯定應該。她在上大學的時候,每年寒暑假回家,都會用自己做兼職的錢,給父母買禮物回去,一般是衣服鞋子這種,而且買得都比較好。

可見,她的內心是一個很孝順的人,正因為這種孝順,讓她在面對母親的種種行為時,多了更多的忍耐心理。

她不敢表達出真實的想法。她知道父母壓根不會理解,如果她說了,他們只會認為她是長大了,翅膀硬了,所以現在就開始嫌棄他們。

她說,自從畢業以後,好像衡量親情的唯一標準,只變成了錢。

每年大大小小的各種節日,她都要給父母轉錢,少的時候一兩百,多的時候上千。有一次她父親節忘了發紅包,母親還特意打電話來提醒她,說她趕緊給爸爸微信發一個紅包,那邊在等著。

當時她剛剛加完班,整個人疲憊不堪,看著這樣的一條訊息,再加上晚上還沒吃飯,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從她身邊走過,熱鬧非凡,她突然一下子感到委屈極了。

“端午節,你表妹給她媽轉賬500”:新型不孝的背後,是負重前行

她在這邊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給父親發紅包。

還有去年的過年,她給母親轉了一千塊錢,父親沒有轉。後來她的母親告訴她,說她的表姐給父母各轉了5000塊錢。她不知道母親說這話的心理是什麼。她也沒問。

她只轉一千,不是小氣,而是她的卡里一共就只有一千多塊錢了。本來就沒畢業多長時間,去年的收益也不好,再加上回家也花了不少錢,她和母親出門買各種東西,打年貨,一直都是她買單。每去一個長輩家,她的母親就讓她拿些錢,意思一下。

她看得出來,母親很享受親戚的吹捧,說她福氣好,兩個女兒都聽話懂事。

她只感覺聽得很累吧。

今天端午的時候,她的母親再次告訴她:“端午節,你表妹給她媽轉賬500。”她嘆了一口氣:“媽,這有什麼好比的?”她聽得母親在那邊好像說了一句,別人的孩子都給錢,我的孩子怎麼就比他們差了?

“端午節,你表妹給她媽轉賬500”:新型不孝的背後,是負重前行

我問她最後轉了嗎?她說發了一個兩百的紅包,母親很快就領了。

新型不孝的背後,不光是孩子的負重前行,同時是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吧。作為孩子,總是希望父母能夠多關心和理解自己一些。而作為父母,他們也認為自己付出了,你現在回報我是應該的。

但事實上,任何回報其實怕的不是多,而是在於心甘情願四個字。

就像你主動給的東西,和我伸手要的東西,雖然從理論上來說,並沒什麼不一樣,反正結果達到了,但真要細細從情感上來論的話,卻是千差萬別。

“端午節,你表妹給她媽轉賬500”:新型不孝的背後,是負重前行

同理,孩子因為感念於父母,發自內心地孝順,同父母用養育之恩作為籌碼,一直提出孝順的要求,規定孩子要做的事,讓孩子被動孝順,這兩者也是完全不同的。

此種做法,甚至可能會讓一個原本孝順的孩子,都逐漸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和孩子之間,說到底需要的也是互相的理解和包容,沒有誰的人生應該為誰而擔責,父母對於孩子的生養的確是恩,但其實這種恩和反哺的背後,

都應該不帶著額外的目的,也不是一種絕對的任務。

作為父母,先有這種心態,可能反而會收穫不一樣的幸福吧。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選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