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專家稱:“七夕不是情人節,隨意解讀該停歇”,是怎麼一回事?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是:

《七夕並非情人節,千萬不要再誤解了》。

專家稱:“七夕不是情人節,隨意解讀該停歇”,是怎麼一回事?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當中,

七夕節是民間流傳的

牛郎

與織女相會的日子,怎麼會不是情人節呢?因此,當我看到這篇文章後,也感到非常詫異。

專家稱:“七夕不是情人節,隨意解讀該停歇”,是怎麼一回事?

然而,當我通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才知道七夕還真的不是情人節呢!

文章中稱,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的趙魁夫教授透過考證後認為:

現在的七夕節是由乞巧節演變而來的,而乞巧節起源於西漢宮廷當中。當時,西漢宮廷為了表彰宮女們的巧慧,便擇定在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展示各自的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後來,宮廷中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活動模式”傳入到了民間,於是,民間在宮廷“活動模式”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諸如女子讀書、寫文章的內涵,但絕對沒有加入男女相愛的任何“成分”,比如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就提到七月七日女子人人曬書的片段等。儘管各地的風俗有所不同,但在古代的時候,七夕節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為主的一個節日,是不含有愛情的成分的。

專家稱:“七夕不是情人節,隨意解讀該停歇”,是怎麼一回事?

文章中又稱,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的趙魁夫教授指出,從西漢宮廷來講,

宮女們是絕對不可能允許任意戀愛的,倘若有哪一個宮女敢於私自與男子戀愛,恐怕就會被斬首示眾了,因此,原始的七夕節就是純粹的乞巧節,是不含有任何愛情成分的。

另外,即便是

七夕節被流傳至民間之後,也是不可能含有任何愛情成分的。因為古代的民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是絕對不允許女子與男子存在私情的,同時,當時的女子一般都不出“三門四戶”,很少能夠看到男子,怎麼會有男女愛情的存在呢?

專家稱:“七夕不是情人節,隨意解讀該停歇”,是怎麼一回事?

文章繼續稱: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儲冬愛也認為,

最早的七夕節就是乞巧節,是以“曬”女子手藝為主的一個節日。在古代的時候,無論是男是女,其封建意識都非常強,在社會上是不可能有情人存在的,因此,七夕節不可能是情人節,現代人將七夕節解讀為情人節是完全錯誤的,這種隨意解讀應當休也。

專家稱:“七夕不是情人節,隨意解讀該停歇”,是怎麼一回事?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儲冬愛又指出,

七夕節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未婚女性的節日”,我國的七夕節與西方的“情人節”完全是兩種概念。在古代的時候,社會上的確存在著一批“單身女性”,但這些“單身女性”一般有兩種,一種“單身女性”是在結婚之後因對婚姻生活不滿意而回到孃家居住,並誓言終生“不落夫家”的女子,在這類女子的心目中,“愛情已經死亡”,她們是不再渴求男歡女愛的;而另一種“單身女性”則是所謂的“自梳女”,這種“自梳女”由於接受不了封建的包辦婚姻,因此,已經公開對外宣稱終生不嫁,並且,從此以後便搬入“姑婆屋”中居住。

試想:在這類女子的心目中也是不存在愛情成分的。按照古籍記載,最早的七夕節也為未婚的單身女性所設立,是沒有情愛成分的。

專家稱:“七夕不是情人節,隨意解讀該停歇”,是怎麼一回事?

那麼,現代的人們為什麼要認定七夕節就是情人節呢?

文章中稱,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我國的影響非常深遠,因此,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被許多人所津津樂道。自改革開放之後,西洋的情人節傳入到國內,但我國民間卻沒有情人節,為了彌補我國沒有情人節的缺憾,部分民俗學家便將我國傳統的七夕節解讀成情人節了。於是,現代的許多人們都把七夕節解讀為情人節了呢!

專家稱:“七夕不是情人節,隨意解讀該停歇”,是怎麼一回事?

透過對這篇文章的通讀,我不但明白了七夕節的來源究竟在何處,而且,也明白了傳統的七夕節並不是情人節。不過,既然現代的人們已經認定七夕節就是情人節,就讓現代的人們去享受這個節日的美好吧!畢竟,現代的人們都喜歡浪漫,我們總不能刻意去壓制人們的浪漫之情吧?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