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說孩子笨,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那表揚孩子聰明,好不好呢?

小敏是一名初二的學生,從小學習成績優異,經常有親戚朋友誇她聰明,爸爸媽媽更是把聰明掛在嘴邊,天天誇自己的孩子。長此以往,小敏也認為自己很聰明,在每次考試中,常常為了得到別人的誇獎而努力,慢慢地,學習這件事就變的不那麼有趣了,她開始越來越在意別人的看法,越來越擔心自己表現的不夠聰明,成績開始下滑,變得不自信。

說孩子笨,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那表揚孩子聰明,好不好呢?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德維克,曾經做過一項長期對比“表揚”和“鼓勵”的研究,讓兩組孩子分別完成難度逐步升級的拼圖遊戲,一組孩子完成後,會被表揚“有天分、很聰明”;而對另一組孩子則會鼓勵“剛才很努力,表現很出色”。隨著難度一步步加大,差距出現了——當挑戰完成後,兩組孩子再次做了最簡單的測試。結果“表揚組”的孩子分數退步了20%,而“鼓勵組”進步了30%。

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變得不願接受挑戰,他們認為,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所以在測試中會緊張,也更容易感到焦慮、沮喪、不知所措;而被鼓勵的那組孩子則更自信、更敢於接受挑戰,會嘗試用各種方法解決難題。

後續對孩子的追蹤研究中,德維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往往看輕努力的重要性,他們認為,“我很聰明,是不需要那麼努力的”,甚至認為努力就等於承認自己不夠聰明,長此以往,學習就很難穩紮穩打前進了。

“笨”和“聰明”使用過多,有可能成為孩子身上的標籤。考試是為了展示自己聰明,這一目的可能會影響考試的心態,如果我考不好,就代表我不是聰明的。這種情況下,學習是為了做給別人看或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常常會使用一些投機取巧的方法來證明自己,如選擇那些比較容易的書來讀,以成為讀書最多的同學。如果在考試中很難獲勝,那他們可能會採取避免失敗的策略,這在心理學上叫自我妨礙,如考試來臨前瘋狂玩遊戲而非去學習,以此想告訴他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屑做罷了。與“努力複習卻失敗了”相比,因“不復習而失敗”更能自我安慰,忽悠別人。

所以,不恰當的誇獎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比起“聰明”這樣的先天設定,努力、心態、毅力,才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事。當表揚針對某一行為且具體可信時,就是有效的。比如可以說:“我很高興你按照要求寫作了”,而不是“你做得棒極了”,且態度要真誠,而不是言語和聲調、姿勢和表情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