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血常規是臨床上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查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透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判斷疾病。

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常用符號:RBC代表紅細胞,WBC代表白細胞,Hb代表血紅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血常規的報告單上會有很多專案,但不是所有專案都需要我們弄明白,以下五個基本專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分別是白細胞計數及分類、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量(Hb)以及血小板。

1、白細胞計數及分類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下白細胞(WBC),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率等都在發生著變化:例如新生兒期WBC約為15-20×10^9/L,嬰幼兒期WBC維持在10×10^9/L左右(3月齡:6-18×10^9/L;6月齡-6歲:6-15×10^9/L),且白細胞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直至7歲後白細胞分類與成人(中性粒細胞佔50-75%)接近,8歲後WBC接近成人(4-10×10^9/L)水平。所以不能拿成人的標準參考值來衡量嬰幼兒。

其次再來看細胞分類,根據白細胞來源、形態、功能的不同,主要分為兩種型別:

淋巴細胞和粒細胞,其中粒細胞又包含了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由於這幾種白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當發生不同型別的感染時,所引起的各型別白細胞數量變化也不同。

簡單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如下: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寶寶出生時,中性粒細胞比重較高,約佔60-65%,淋巴細胞約佔30-35%。寶寶4-6個月時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約相等,曲線第一次交叉,以後在整個嬰兒期均是淋巴細胞佔優勢,約佔60%,中性粒細胞約佔30%,學齡前期,中性粒細胞逐漸增加,4-6歲時兩者又約相等,形成第二次交叉。6歲後中性粒細胞繼續增多,淋巴細胞逐漸減少,逐漸達成人值,粒細胞約佔65%左右。

嗜酸、嗜鹼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在嬰幼兒均較低,各年齡期差別不大,嗜酸性粒細胞約佔2%-3%,嗜鹼性粒細胞0。5%,單核細胞在嬰兒與兒童期佔5%左右。

細菌性感染:常表現為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和百分比明顯升高。但是在複雜性慢性、反覆性發作的疾病(例如哮喘、過敏性咳嗽、過敏性腸病等)、重症感染時,上述數值的判斷又必須慎重,因為這些數值的變化既受到感染性因素的影響,又受到非感染性因素的影響。例如嚴重的細菌感染,也可能出現白細胞總數明顯降低。

病毒性感染:白細胞計數可以正常或者明顯減低,細胞分類淋巴細胞比例增加,但是某些特殊病毒感染時,例如EB病毒,白細胞總數也可能明顯升高。

2、C反應蛋白(CRP)

C反應蛋白是指在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的蛋白質(急性蛋白)。C反應蛋白(CRP)被認為是反應快速、敏感的標誌物之一。CRP是第一個被認為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在急性創傷和感染時其血濃度急劇升高。

但不能僅依據C反應蛋白判斷細菌感染。C反應蛋白屬於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反映體內炎症較敏感,但不能將“炎症”等同於“細菌感染”。

C反應蛋白正常參考值為0-10mg/L,在細菌感染時明顯升高,病毒感染時不升高或僅輕度升高(病毒感染通常CRP<30mg/L)。此外,應激也會出現C反應蛋白的升高。

C反應蛋白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判斷還要是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如白細胞增高同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百分比至少應該超過80%,而C反應蛋白也應高於30,才可能考慮細菌感染。

3、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量(Hb)

胎兒出生時,紅細胞數約為(5。0-7。0)×1012/L,血紅蛋白量約為150-230g/L,生後6-12h因進食較少和不顯性失水,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往往比出生時高些。

因生理性溶血和血容量增加,出生後10d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比出生時降低20%;隨著生後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的增加,紅細胞生成素減少,骨髓的造血功能暫時性降低,而嬰兒生長髮育迅速,血迴圈量迅速增加等因素,至2-3個月時紅細胞數降至3。0×1012/L左右,血紅蛋白量降至110g/L左右,出現輕度貧血,稱為“生理性貧血”。3個月以後,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又緩慢增加。

小兒時期貧血的主要指標:

1、WHO貧血診斷標準:6月齡-5歲:Hb<110 g/L;5-12歲:Hb<115 g/L;12-15歲:Hb<120 g/L。

2、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紅細胞壓積:主要判斷小兒時期貧血的主要指標。貧血可根據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數量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詳見下表: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根據紅細胞平均容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將貧血分為大細胞貧血、正細胞貧血、小細胞貧血和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四類,如下表所示: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寶寶在生後2-3個月有“生理性貧血期”(這是因為紅細胞增生減低以及胎兒紅細胞生存期短,生後逐漸破壞,生後3個月內體重增長最快等因素所導致)。應注意和“病理性貧血”相鑑別。“生理性貧血”是在嬰兒生長髮育過程中出現的,無需特殊治療,但應注意在飲食中必須有富含造血需要的物質,對於早產兒尤需及時新增含維生素E和葉酸等食物。若血紅蛋白下降<70g/L或合併其他疾病,應考慮輸注少量的紅細胞。鐵劑對生理性貧血無效。出生體重極低的早產兒,若生理性貧血很難恢復可能由於紅細胞生成素嚴重缺乏所致,目前可使用紅細胞生成素治療。

4、血小板

在新生兒期血小板範圍波動較大,生後48小時之內數量較低,大約150×10^9/L,兩週後可達300×10^9/L。生後血小板數減少可能與產傷有關。生後6個月,血小板計數即與成人相同,大約(150-350)×10^9/L。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尿常規檢查是透過取尿液來進行實驗室檢查,最好是在清晨留取清潔的中段尿。尿常規檢查的主要專案有尿的顏色、透明度、酸鹼度、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蛋白質、比重及尿糖定性等。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常見異常指標對應的疾病訊號:

1、白細胞增多

清潔中段尿離心沉渣中白細胞≥5個/HP,提示泌尿道感染。一旦懷疑,醫生會根據情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判定。泌尿道感染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各年齡、性別的寶寶,甚至3個月以下的小嬰兒都有可能患此病。寶寶若患了泌尿道感染,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治療,除了一般處理之外,醫生會給予專門的抗菌治療。

2、尿蛋白陽性,即有“+”號

在兒童易患的泌尿系統疾病中,蛋白尿最常見於腎病綜合徵、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尿蛋白定性為3個“+”以上,大量蛋白尿是腎病綜合徵的4大臨床特點之一,而急性腎小球腎炎多以血尿為主,同時合併蛋白尿。

3、紅細胞增多

尿液離心後沉渣顯微鏡下檢查,紅細胞≥3個/HP,為血尿。輕者僅鏡下發現紅細胞增多,稱為鏡下血尿;重者外觀呈洗肉水樣或含有血凝塊,稱為肉眼血尿。血尿是急性腎小球腎炎的典型表現,多發生在5-12歲的孩子身上。

4、尿糖呈陽性

糖尿病,尿糖定性一般為陽性。兒童患糖尿病的情況不少見,在兒童糖尿病中,98%為Ⅰ型糖尿病,隨著兒童肥胖率的增加,Ⅱ型糖尿病的病例也在逐漸增多。

尿常規檢查專案、正常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便化驗常規包括7項內容,各種結果代表的臨床意義各不相同。

1、糞便顏色

正常顏色:小兒為黃色或金黃色

臨床意義:柏油色見於上消化道出血等;紅色見於痢疾、結腸癌、痔出血等;陶土色見於各種原因所致阻塞性黃疽等;綠色見於嬰兒消化不良等;黃綠色見於偽膜性腸炎等。

2、糞便形態

正常形態:成形軟便

臨床意義:粥樣或水樣稀便見於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偽膜性腸炎等;粘液性或膿血性便見於直腸癌、大腸炎、小腸炎、結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凝乳塊便見於嬰兒乳汁消化不良等;細條狀便見於結腸癌等所致直腸狹窄;米湯樣便見於霍亂、副霍亂等。

3、糞便細胞

正常參考值:紅細胞:0/HP;白細胞:偶見/HP

臨床意義:紅細胞增多見於痢疾、腸炎、結腸癌、痔瘡出血等;白細胞增多見於腸炎、細菌性痢疾。

4、糞便潛血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於胃腸道惡性腫瘤、傷寒、潰瘍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5、糞膽素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於溶血性黃疽和肝性黃疽等。

6、糞便膽紅素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於溶血性黃疽、阻塞性黃疽等。

便常規檢查專案及正常參考值

看不懂孩子的化驗單怎麼辦?這篇文章你值得擁有

便常規化驗單和尿常規一樣會以“一”代表陰性;以“±”表示結果可疑;以“+”表示陽性,從“+”到“++++”代表不同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一次便常規正常不一定就說明消化系統沒問題,必要時應當反覆化驗協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