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教育孩子切忌“過猶不及”

教育孩子切忌“過猶不及”

文丨劉旭剛

自古以來,人們就常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講的是有嚴厲的家長,多會有孝順的兒女,太過寬容的家長往往驕縱孩子,導致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無法回頭,甚至反噬父母。對這一說法,人們應該辯證的看。

1

家長對孩子不宜過分嚴苛

在現實生活中,儘管有“慈母多敗兒”的古訓,但六七個大人圍繞著一兩個孩子轉,溺愛有加不可避免,嬌生慣養的現象比較普遍。於是,教育界有關溺愛的話題討論的非常多,有現身說法的、有科研論證的。總之,對培養孩子切莫溺愛的結論,已形成廣泛共識,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在此不必贅述。

樹大不一定自然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嚴格要求、嚴格管教。但嚴父不一定出孝子,弄不好還會出“病子”。對此,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切忌“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這句漢語成語,意思是說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意為子貢問孔子:“顓孫師和卜商誰更賢德?”孔子回答說:“顓孫師常常作得有些過頭,卜商常常達不到要求。”子貢說:“如此說來,那麼是不是顓孫師要好一些呢?”孔子說:“過頭和達不到同樣不好。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孔子和子貢的這一番對話,值得家長們深思。

據媒體披露,某研究機構採用父母問卷量表共調查1903名3~5歲兒童的家長,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總檢出率為20。9%。某研究機構採用兒童行為量表對6~16歲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調查,學齡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衝動、多動、抑鬱、逆反等。分析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非常複雜,是由多方面造成的。除了因家長過度溺愛導致,還與有的家長過分嚴苛,要求太嚴、管得太緊、期望值太高有很大關係。由於家長在嚴格管理方面過猶不及,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2

父母過於苛刻可能帶來這些問題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是明天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未來。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情操、志趣、品德、學業,甚至將來的職業選擇、戀愛婚姻、家庭組建等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可以說,孩子教育成功是100%的成功;孩子教育失敗是100%的失敗。嚴苛的教育方式可以使用,但不宜過度使用。如果父母過於苛刻,有時反倒會害了孩子。大量的事實證明,那些對待孩子過於嚴苛的父母,往往會培養出有如下心理行為問題的孩子。

教育孩子切忌“過猶不及”

孩子缺乏自信

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是從小慢慢長大的,回憶小的時候,由於不懂事,說錯話、做錯事在所難免,當時父母的管教方法,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一生。有的人感慨,自己缺乏自信心,與小的時候一犯錯,父母就劈頭蓋臉地又打又罵不無關係。越怕被打罵,就越不想出錯,犯了錯誤老是被父母打罵,就失去了自信心。

現在輪到我們教育孩子了,有些家長不能汲取教訓,又重蹈父輩的覆轍,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脾氣更急,話說的更難聽,每次都是嚴厲抨擊,導致自己的孩子又缺乏自信,產生自卑心理。這種代代相傳的不好的教育方法應該糾正。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要跟孩子交流,心平氣和的跟他們交談,講清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行為,讓他們知道自己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要再犯此類的錯誤,幫助孩子樹立起自信心。

孩子膽小怯弱

“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家長都奉行這句話,甚至現在不少年輕的家長也認為,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效果立竿見影。當自己的孩子表現不好或是沒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家長過於粗暴,採用嚴厲的訓斥、責罵和體罰,甚至下手很重,把孩子打的嚎啕大哭。

殊不知,常受到暴力的孩子,自信心會受到打壓,在生活中會變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做錯事惹來父母一頓打罵,滋生孩子的恐懼感,導致不敢在父母面前說“不”字,不敢提反對意見。長大後也會成為討好型性格,為人比較膽小懦弱、忍氣吞聲。有的孩子沒有成家,就不願意和父母一起生活,多是因父母過於嚴苛,稍微犯點錯就會被暴揍一頓,從小內心留下了陰影,懂事後就慢慢與父母的心疏遠了。

家長嚴管孩子本沒有錯,錯就錯在嚴管過了頭,動不動就打孩子,會適得其反,棍棒底下不會出孝子,教育孩子千萬不要用體罰。

孩子謊話連篇

有的家長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跟誰學的,愛撒謊,說瞎話張口就來。其實,孩子愛說假話,不是跟別人學的,而是由於家長逼出來的。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有的家長怕孩子貪玩,影響學習,管控非常嚴格,不準幹這不準幹那,而孩子渴望有快樂的童年,由於達不到自己的願望,有時透過編一些瞎話,找一些藉口來糊弄家長,以滿足自己的童趣。有的孩子在外面做了錯事,怕回家遭到父母的懲罰,或者是瞞著不說,或者是編造理由,說明不是自己的錯,就是為了逃避責任,避免捱打,逐漸養成了說假話的毛病。

解鈴還須繫鈴人,父母自己要做出好榜樣,帶頭不說假話。一旦孩子做錯事,撒了謊,不要立即在其他人面前指責或教訓孩子,最好是另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單獨與孩子交談,要向孩子講清撒謊的害處,遇到類似情況用哪些更好的辦法代替說謊,不要用嚴厲的懲罰來威脅孩子。平時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對孩子的正當要求,能滿足的儘量滿足。孩子做錯事,要適當批評教育,如果孩子勇於承認自己錯了,就應用比較特別的語言表揚孩子,鼓勵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孩子冷酷無情

如果家長對孩子要求很嚴苛,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也得不到足夠的關愛,甚至有一些家長喜歡在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怒氣,就算孩子犯了一點點小錯誤,家長也會大聲呵斥,甚至體罰孩子,這樣會導致孩子變得冷漠無情。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生活在嚴厲管教環境中的孩子,由於長期缺乏愛、包容和理解,性格會慢慢變得冷漠無情,在今後的為人處世中,做事常常不留一點情面,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更不會關心人,不會給予別人正確的愛。只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包容、接納、信任和理解,才會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促使他們變得更好。家長教育孩子,應做到用慈愛之心、科學之舉,培養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教育孩子切忌“過猶不及”

孩子叛逆惹事

有一位家長對孩子的叛逆非常苦惱,無奈之下,求助心理醫生,訴說孩子逆反心理強,容易激動,情緒反應激烈,牴觸父母,總在外面惹是生非;亂髮脾氣、虛榮心強、聽不進正確的意見;經常曠課、遲到,甚至逃學,天天玩手機,一提到上學就噁心、頭昏、亂髮脾氣,甚至歇斯底里等。

醫生首先幫助這位家長分析原因,原來是由於他們缺少科學方法,教育只是憑感情,憑經驗,從而導致孩子性格發育不完全;平時總是說教、嘮叨、跟其他家孩子對比,引發孩子叛逆自卑;家長忙於工作,對孩子的所有要求全部滿足,導致孩子臭毛病越來越多;太溺愛孩子,對孩子包辦、妥協,導致孩子愈發叛逆,脾氣暴躁;總想靠“批評和打罵”解決問題,孩子“屈打成招”,內心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叛逆,引發抑鬱壓抑等。

至此,這位家長才恍然大悟,後悔莫及。其深刻教訓,值得所有家長好好汲取。

3

管教孩子要講究方法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不能不管不問,放任自流。嚴格要求也是應該的,但要把握好度,不能過猶不及。古人教育孩子中的“七不責”,現代家庭仍有借鑑的必要。

第一

、當眾不責,要有尊嚴。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第二

、悲憂不責,恐傷倍至。孩子哭泣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第三

、飲食不責,易致脾虛。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第四

、疾病不責,愛如良藥。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第五

、愧悔不責,因其自省。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第六

、歡慶不責,經脈受損。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因為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第七

、暮夜不責,不利入眠。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作為家長,應把古人的“七不責”謹記心中,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加以注意。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說:“六歲以前的教育是多麼重要啊!所以要培養小學生,先須培養幼稚生,更須培養嬰兒,即須培養嬰兒的母親,那才是根本的辦法。”培養孩子是一個複雜系統工程,家長要遵從教育規律,端正態度,講究方法,因人施教,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更要避免過猶不及,防止因過度的溺愛,或過分的嚴苛,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後果。

編輯丨徐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