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育兒家丨帶娃在德國看心理醫生,孩子的問題應該從父母身上找源頭

育兒家丨帶娃在德國看心理醫生,孩子的問題應該從父母身上找源頭

我和老公第一次帶悠悠去做心理諮詢,結果鬧了笑話,諮詢師說第一次來不需要帶孩子,當面談論孩子的問題不太合適。

所以第二次我和老公就單獨去了。A女士見到我們,問了第一個問題:“上次聊完之後,你們回去有沒有思考談話的內容。”

“呃,沒怎麼想…”,因為兩次諮詢之間只間隔了四天,我回家之後確實沒有想太多,“上次聊的挺愉快的,所以我對這一次的諮詢很期待,很想知道我們這次會聊什麼。”

悠悠爸被問同樣的問題也是支支吾吾,最後不好意思地承認和我一樣。

為了挽救尷尬的場面,我補充說:“但是我有和悠悠聊,我告訴她我們去做諮詢並不是因為她有什麼問題,而是爸爸媽媽想成為更好的父母,我們想更好地瞭解她,理解她的行為,我們想改進我們自己,所以才找諮詢師幫忙。”

“你做得很對!這樣的對話很有必要。那悠悠聽了後有什麼反應呢?”

“她沒什麼反應,她就點點頭。這幾天跟平時一樣,看起來沒有受到影響。”

“那好吧,那我們今天進入正題吧。” 我以為A女士會開始和我們談論悠悠的問題,沒想到她說:“我們來從孕期開始聊起。從頭開始瞭解你們。”

聽到這句我簡直驚掉了下巴!心裡100個反問:不是聊孩子啊?

“你們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孕的?是計劃懷孕,還是意外?” A女士問。

“算是計劃懷孕吧,我們當時覺得我們自己心理上準備好了,想要孩子了,於是就想順其自然地等孩子來,別給自己心理壓力。本來以為要等一年呢,可是沒想到很快就懷上了,出乎意料的順利。”

“那孕期呢?孕期時你是什麼狀態?順利嗎?”

“我整個孕期幾乎都是一個人,我當時在愛爾蘭工作,我老公在荷蘭讀博士。一直到悠悠出生的前兩個月我們才搬到德國來。”

“哦這樣啊,” A女士對我們的經歷很好奇,尤其是我孕期一個人度過這種情況不多見,所以她又問了很多我和老公工作讀書的情況,感覺像HR在聊簡歷;)

“那你當時在幹什麼?” A女士問悠悠爸。

“一開始我還是經常去看她的,每個月都去,但是後來去非洲做了三個月調研,在悠悠出生前一個月才回到德國。”

“那你孕期順利嗎?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A女士問我。

“還好,沒有遇到什麼問題,運氣挺好。”

“生產的時候,也順利嗎?你有陪產嗎?” A女士的提問,彷彿一直在試圖尋找我們人生中的困難。

“有陪產,生產過程也很順利,去了醫院很快就生出來了。我覺得從孕期到生產都很順利。” 我確信地告訴A女士。

“好,那我們接著聊悠悠出生後的事。你有母乳餵養嗎?何時斷奶的?詳細說一說餵養的情況吧。”

“有母乳,一直喂到她14個月大。悠悠的問題就是吃得很少,從一出生就吃得少,母乳也喝得不多,她的體重一直偏輕,一歲之前因為體重輕吃得少的問題,我們在兒醫的建議下做了全套B超檢查,也去見了營養師。

可是體檢結果都顯示器官沒有問題,我的輔食搭配也沒有問題。兒醫一看我也這麼瘦,覺得悠悠瘦是基因遺傳,後來每次體檢也就不再糾結她體重偏低的問題了。” 我說道。

A女士邊聽我的敘述邊記筆記,她問我:“那你相信兒醫說的話嗎?你小時候也很瘦嗎?”

“我不太相信兒醫的話,雖然我小時候也很瘦,哈哈哈。” 說完我自己就笑了,因為這個問題一直是我與老公的養育分歧所在——悠悠的瘦到底是基因造成的,還是吃得少的緣故?

“那你覺得你什麼時候才會相信?” A女士問我。

“我估計要到悠悠18歲,我看到她健康長大長高我才能放心吧!” 哈哈哈,這一點上雖然覺得自己很不理性,但還是和諮詢師承認了我的真實想法。我的這一想法經常被悠悠爸詬病。

“那你還得等好長時間”,A女士也笑了,“所以你們把該做的檢查都做了,兒醫說沒有問題,是嗎?”

“是的。”

育兒家丨帶娃在德國看心理醫生,孩子的問題應該從父母身上找源頭

確認了這一點後,我們終於可以開始聊悠悠的“害怕”了——我在上篇文章裡寫到被A女士打斷的話題。

“她總是說她怕。”

“怕什麼呢?”

“怕怪獸,怕鱷魚,怕蜘蛛,她晚上不敢一個人上廁所,因為怕黑,怕廁所裡面有怪物,要我開燈陪她進去才行。” 我回答。

“四五歲的孩子想象力很豐富,那些平時看過的書中的角色、電視裡的畫面、別人講過的故事都會在他們腦海裡變成活的,所以她會想象黑暗的地方有怪物。

你可以和她一起抓怪獸,如果她說廁所有怪獸,你就和她一起進去,當著她的面把怪獸抓出來,然後扔到窗外去,這樣她就會感覺到安全了。” A女士邊解釋,邊做抓怪獸和扔怪獸的動作,讓我覺得好生動。

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表演”很假,孩子會信嗎?但其實所謂的怪獸本來就是孩子想象出來的,TA既然相信有怪獸,自然也會相信我們的怪獸抓捕行動。

趁這個機會我問了A女士一個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問:“

那可以告訴孩子根本沒有怪獸嗎?

“你可以說今天這裡沒有怪獸,因為你們剛剛把怪獸趕走了,門窗都是關著的,不會有怪獸了,家裡很安全。說今天這裡沒有怪獸,但不要跟孩子說怪獸不存在,不要去否定TA的感覺。”

聽了A女士的話,我慶幸我以前本能的做法是對的。

我又接著描述悠悠的情況:“她也不敢一個人睡覺,到現在還和我們一起睡。就算是在自己的床上入睡,半夜也會跑到我們床上來。”

“那你們對此是什麼感受?你們想和悠悠睡一起嗎?” A女士問。

這個問題悠悠爸搶答:“我覺得最好不和我們一起睡,她們倆睡覺時總是往我這邊擠,把我都要擠到床底下去了。悠悠睡覺的時候滿床動,我睡得好好的,動不動突然被她蹬一腳,或者被她的手打臉,經常被她嚇醒。”

說起悠悠的睡姿,我也有吐不完的槽:“是的,悠悠睡覺時特別粘人,她要有肌膚接觸才行,所以她睡覺時腿一定要放在我的腿上,頭一定要挨著我的頭。”

“那你喜歡這樣嗎?” A女士問我。

“我沒有老公那樣的睡眠困難問題,我屬於怎麼吵都吵不醒的那種,中間被打斷也沒關係,可以馬上再次睡著,所以我不介意悠悠粘著我。”

那能不能說其實你是喜歡悠悠粘著你的呢?可以說你很享受她挨著你睡?

被A女士這麼一問,我不得不承認我其實是喜歡悠悠粘著我的,因為我也屬於睡覺時特別粘人的那種。。。

以前每次老公吐槽悠悠睡在我們床上,我都跟著他一起吐槽,沒有仔細想過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次被A女士連環發問問得發現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有種被心理諮詢師看穿的感覺。

而悠悠爸雖然不喜歡三個人睡一起,但是他看網上說滿足孩子想和父母睡一起的要求,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所以他也從來沒有堅定地拒絕過悠悠,都只是在我面前吐槽而已…

“就是這樣了,悠悠之所以跑到你們床上睡,正是因為她能感受到父母其實是願意接納她一起睡的。雖然你們嘴上說不要她一起睡,但是孩子很聰明,她能夠從你們的行動中感受出你們的真實想法。”

我們無奈地點點頭,這事真的只能怪我們自己了。。。

“如果你們真的想和孩子分床睡,那你們就要有堅定的態度和行動,每次孩子晚上跑過來時,都把TA送回去,堅持幾次下來,孩子也就不跑過來了,因為TA能感受到爸爸媽媽的話是認真的,說到做到的,那麼TA也能養成自己睡的習慣。”

育兒家丨帶娃在德國看心理醫生,孩子的問題應該從父母身上找源頭

看到A女士對於我們不管聊什麼話題她都很感興趣的樣子,我打開了話匣子:“其實說到悠悠的害怕,她有時候又表現得很勇敢,讓我感覺很矛盾。

她三歲回中國時意外摔傷了臉,是那種嚴重到要縫針的程度。摔倒的時候她趴在地上大哭,我把她扶起來一看,臉上一個大口子,頓時也嚇得哭了起來。她看到我哭,她就不哭了,變得很安靜。坐車去醫院的路上,我擔心得忍不住流眼淚,她卻全程都很冷靜,表現得異常懂事。”

“她不想讓媽媽擔心,所以看到你哭她就不哭了。” A女士點評道。

“後來到了醫院,男醫生見到悠悠,說要縫針,叫我和我媽媽打電話叫兩個男人來,要兩個大男人按住孩子不動,他才能為孩子縫針,否則孩子亂動縫壞了臉他不負責。

我當時告訴醫生我的孩子很乖很懂事,只要我告訴她不能動,她就不會動,不需要兩個男人來按住她。可是那個男醫生不相信我,拒絕為悠悠縫針。

我和媽媽覺得那個男醫生的要求太誇張,決定換一家醫院試試。在另一家醫院我們遇到一個溫柔的女醫生為悠悠縫針,而悠悠真的一點都沒有動,全程非常配合地完成了縫針。雖然她一直在哭,喊著‘媽媽我好疼’,她很怕,但是3歲的她竟然做到了一動不動地躺著,直到醫生完成縫合。對此我真的感到很震驚!”

描述完後我期待著A女士的點評,因為我一直不確定如何解釋悠悠所表現出來的驚人的“理智”。

這說明悠悠對你有完全的信任,對你說的話她有百分百的信任,所以當你跟她說不能動時,她就不動。如果父母經常騙孩子,打針前告訴孩子不疼不疼,結果孩子疼得要死,孩子就會有被騙的感覺,久而久之就會對父母說的話打折扣,不再完全信任。

聽了A女士的解釋,我終於知道了悠悠所表現出來的理智和懂事的由來。

的確,從小到大我都是以平等的姿態和她溝通。即使在她很小的時候,我也都會跟她解釋我們手頭上在做的事(如換尿布、做飯等小事),為什麼要做,不管她聽不聽得懂,我都把她當成一個聽得懂的人來對待。有問必答,從來不會騙她糊弄他。

她想做的事都儘量讓她嘗試,不被允許做的事也會充分解釋清楚原因,而不僅僅是一個武斷的“不行”。

慢慢的我就發現,悠悠變得非常懂事和理智,平時和她溝通起來很輕鬆,講道理都能講通。

當然,她說得有道理的時候,我們也會被她說服。我們談判協商的地位是平等的。我想,因為她知道我對她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的,並且是認真的,所以她才會那麼信任我的話吧。

50分鐘的諮詢在我的暢聊中很快結束了。我感覺我們不管聊什麼,A女士表現得都很感興趣,諮詢中並沒有明確的話題限制。

我想這是因為孩子的某個行為是沒有辦法單獨來看待和治療的,必須先了解她這個人的全部,她過去的經歷,才能慢慢找出某個行為背後的原因。

對於諮詢師想從孕期開始瞭解我們的情況這一點,我感到十分震驚,這也印證了我一直所說的

孩子的問題都應該從父母身上找源頭

”的觀點。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只是孩子的,更是父母的。孩子出現問題,我們不要急著責備孩子或要求孩子改變,而應該先反思自己,從改變自己做起。

結束時我們問A女士:“下次可以帶悠悠來了嗎?”

她說:“下次還是你們單獨來。”

“那什麼時候應該帶悠悠來呢?”

“現在不好說,我會根據每次諮詢後的情況再做決定。”

好吧,看來更需治癒的可能是我們自己吧。不過我挺喜歡的,這也是我個人成長的一個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