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妹妹出嫁未婚姐姐第四次上樓頂回避:相較怪習俗,年輕人更怕催婚

妹妹出嫁未婚姐姐第四次上樓頂回避:相較怪習俗,年輕人更怕催婚

韋女士迴應爭議

廣西一位31歲未婚女子韋女士因分享“妹妹出嫁自己樓頂回避”的影片引發輿論爭議。韋女士在迴應中強調,這已經是她第四次上樓頂了。按照當地的習俗,在新娘子進門或出門時,未婚的哥哥姐姐需要到高處或遠處迴避一下。

要知道,僅以習俗的呈現來看,“上樓頂回避”的方式顯然有些怪誕。但是透過韋女士的分享和迴應,我們會發現,相較直面怪習俗本身,她可能更想表達自己對婚戀的想法,從而取得家人的理解。換言之,只要不催婚,怪習俗她是可以忍受的。

韋女士稱,她沒結婚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並且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不過談到家裡人的意見,也直言“非常非常的著急”,比如總讓她去相親。對此韋女士認為相親是一種內耗,所以並沒有選擇去相親,也不會因為自己年齡大了就選擇將就的結婚,在她看來,將就的結婚對自己的婚姻,對自己未來的另一半都是非常不負責的,於此她認為,隨緣就好了。

一定程度上,韋女士的婚戀主張在當下的年輕人群體中是比較主流的,也就是“如果找不到各個方面都比較合適的人,就寧缺毋濫”。按理說,在婚戀觀念比較多元的時代,這也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當這樣的婚戀觀念不被父輩們認可時,催婚便出現了,而且是“每逢佳節必催婚”。

就此也就能理解,有些人在面對“妹妹出嫁未婚姐姐第四次上樓頂回避”的事情時,為何會欣然地甩出“只要不催婚,迴避多少次都行”的風評。甚至比這更誇張的是,還有人直言:“大家可能覺得怪誕,但是本人真是無感中帶點暗爽,不用招呼賓客,還有比這更舒服自在的嗎?”

不得不承認,催婚還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七大姑八大姨”式的催婚,相較催婚本身,催婚的話語更是直擊靈魂深處。基於這一層面的考慮,“上樓頂回避”的怪習俗反倒像是特意保護“大齡青年”,以至於韋女士原本可能只是純粹記錄,沒想到卻變成公共話題進入輿論視野,被討論、被追問。

這裡面有必要區別一下“晚婚”的概念。按照韋女士的說法,貌似31歲的她就屬於“大齡女青年”了。可事實上,31歲對於都市男女來講,屬於正當年,也就是搞事業、談戀愛的好時候,至於結婚嘛,怎麼也得再過幾年。

但是也要承認,在一些鄉鎮裡,31歲確實已經算大齡了,尤其對於女性來講,是很不友好的年齡,不僅談戀愛會遇冷,就連在家也是很不受歡迎。常言道:“女大不中留。”雖然直接的理解是,女兒大了必須出嫁,不能留在孃家。可最根本的推動卻是,傳統觀念下“女性命運不能脫離婚育”的基本指向。

如此來看,其實就不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新舊觀念碰撞。作為父輩們,希望兒女們能順應傳統,早結婚早生子,也就是更強調家庭層面的完整性;作為兒女們,希望父輩們能理解選擇,不干涉不催逼,也就是更強調自我層面的自主性。

這種情況下,只要有一方比較固執己見,那麼很容易造成親緣關係的撕扯,當然也會造就更為荒誕的敷衍。就比如“租女友”和“租男友”的現象,雖然比例上屬於極少數,但是本身所反映的還是“不被理解”到“無奈應付”的荒誕。

所以說回催婚的問題,如果實在分不出誰對誰錯,那麼不妨把晚婚、不婚、晚育、不育看成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問題。因為追根溯源的講,它即便跟個人選擇有關,但也不排除人口轉型、人口鬆弛的間接影響。也就是說,當年輕人們更多把感情因素看得更重時,這本身也是婚姻觀念重塑的一個過程。要相信,再過一些年主流的催婚潮終將成為一種歷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