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孤獨症科普:輕度、中度、重度孤獨症,如何判斷?

按照現行的DSM-5診斷標準,孤獨症譜系障礙按照社交、溝通、行為的障礙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這三級。

而由於孤獨症的症狀個體差異很大,每個孤獨症人士的特點都不一樣;因此,孤獨症的診斷,目前主要依賴於醫生的經驗。

在下表中,我們從孤獨症兒童的9大功能,來看看輕度、中度和重度譜系孩子的區別。

○心智

:也叫TOM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個體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心理狀態,包括情緒意圖、期望、思考和信念等,並藉此資訊預測和解釋他人行為的一種能力。

國內的邵智教授(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兒童孤獨症康復治療中心主任)團隊,以此理論為基礎,從兒童心理發展方面對孤獨症兒童進行干預,也有明顯效果。

雖然這種方法得到了鄒小兵主任等孤獨症領域大咖的認可,但限於此干預模式的實證論文不夠,目前不屬於經過循證實踐的干預方法。

我曾參考邵智教授編著的書《自閉症兒童心靈解讀-技能干預教程》,利用自制動畫強化果兒的自我意識,引導他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意圖,然後泛化到生活中,有一定效果。

○注意:

孤獨症譜系障礙程度,並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可變的。也就是說,同一個孤獨症孩子,有可能在初診時與干預後複診時的障礙程度是不一樣的。而且,在學齡前這種動態發生的機率非常大。

果兒的小組融合課上,有個小朋友在2歲時還完全不會發音,診斷為典型孤獨症。經過系統的、科學的干預,5歲時就已經可以隱藏於普通孩子中、不易被發現異常;現在6歲能說會道,會玩會交往,也成功融入了普通幼兒園,明年正常入小學。

我家果兒,4歲初診時中度;我們家校配合,努力干預一年後,5歲複診為極輕度。我們家長、學校老師和交往甚深的鄰居們都確實看到,果兒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進步,逐漸完全融入了普通幼兒園,與普通孩子一起的溝通能力、遊戲能力、社交能力也大幅度提高。

所以,我建議,我們家長不要糾結於孩子當前確診的程度!全面瞭解孩子,正確干預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