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這幾句“殺傷力”的話,你還在和孩子說嗎?

這幾句“殺傷力”的話,你還在和孩子說嗎?

日常生活中,面對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缺乏耐心的我們總會脫口而出一句:

“再哭!

媽媽就不要你了!

孩子成績一考不好,“恨鐵不成鋼”的我們總會大罵一句:

“成績這麼差,養你到底有什麼用?

孩子叛逆不聽話,我們也常常苦口婆心說一句:

“我們這都是為了你好!

……

仔細想想,這些話是不是伴隨著我們長大?

而如今已為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也不斷地將這些話釋放給孩子聽?

這些話,僅僅只是隨口說說,對孩子真的一點傷害都沒有嗎?

1

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很多父母在被孩子“逼”得沒招時,就會使出這樣的“殺手鐧”:

“你再不跟上來,我就扔下你不管了!”

“你再調皮,我就讓警察叔叔來抓你了!”

……

每每說出這樣的話,哭鬧、調皮著的孩子總會乖乖地“聽話”,或許大人覺得這樣的做法非常有效,但其實這些帶有威脅性、恐嚇性質的話,會使孩子感到不安和害怕,甚至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這幾句“殺傷力”的話,你還在和孩子說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前陣子,就有一個來自寧波的4歲女孩走失,警察趕到後她卻哭得撕心裂肺,嘴裡不停喊著“不要抓我”。

原來是因為在家裡父母常常用“不聽話就被警察叔叔抓走”這種話來嚇唬孩子。

在威脅和嚇唬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時刻處於害怕被拋棄的恐懼中,總是壓抑自己的天性,總是會妥協於他人,絲毫不考慮自己的感受,慢慢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在人際交往和婚姻關係裡喪失主動權。

2

這都是為了你好!

有人說,世界上最可怕的愛,叫做——“我都是為了你好”。

其實,你以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的好。

前陣子,家庭熱播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就是這樣一位媽媽:

為了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把女兒的臥室一面牆改裝成透明玻璃窗,讓女兒的一言一行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進行。

這幾句“殺傷力”的話,你還在和孩子說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為了給女兒補充營養,每天都逼著女兒生吃海參,喝難以下嚥的燕窩和中藥。

她對女兒的控制慾極強,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是圍著女兒進行,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高考志願等,她都一手包辦。

一切與高考無關的東西全都不能碰,天文館的志願講解不準去,女兒喜歡的樂高玩具全都沒收……

女兒想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可媽媽宋倩堅持要她報考清華北大,女兒稍有叛逆和反抗,換來的就是媽媽的崩潰與指責,她說:

“我每天起早貪黑為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我壓力不大啊!”

“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們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

“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的事情,你知道嗎?”

這幾句“殺傷力”的話,你還在和孩子說嗎?

一字一句如同一座座大山,壓得女兒踹不過氣來,最後,在連續34天痛苦的失眠後,女兒終於爆發,抑鬱到想要跳橋尋找解脫,崩潰地對自己的媽媽說: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所有打著“為你好”旗號的愛,就是在剝奪孩子的自由,就是一種可怕的家庭暴力。

就如《小歡喜》中董文潔說的一樣:“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咱們自己也是這樣,跌跌撞撞一路走了過來,沒人能替代。”

3

我養你有什麼用!?

“成績考得這麼差,我養你有什麼用?”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麼笨,我養你有什麼用?”

“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瞧瞧你自己,我養你有什麼用?”

……

在父母眼裡,孩子始終是孩子,對於大人說的話往往都是左耳進右耳出。

事實上,科學家研究發現,父母應激性的語言會給孩子正在發育的大腦帶來部分永久性的改變,而且孩子的身體是有記憶的,那些負面情緒和記憶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大。

這幾句“殺傷力”的話,你還在和孩子說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瀋陽市心理研究所曾經對少管所裡的孩子進行調查,調查目的是研究他們犯罪的根本原因,研究結果發現:

童年受到精神虐待是青少年犯罪非常重要的因素,4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都遭受過父母言語上的傷害。

可以說,大多數孩子犯罪所使用的“武器”,其實都是父母親手遞過去的。從來都得不到父母認可和誇獎的孩子,會變得自卑,甚至自我厭惡,慢慢產生出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心理。

這幾句“殺傷力”的話,你還在和孩子說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父母的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愛。只是父母錯誤的表達方式,毀掉了孩子本該美好的一生。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擁有獨立的人格。

就如紀伯倫所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經常被父母罵沒用,是一種什麼體驗?”

網友們的留言幾乎盡顯無奈與無助:

“我有時候希望自己是個被拋棄的孤兒……”

“可能我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沒有可能!就是!我就是一個沒用的人!”

“認為所有都是孩子的問題,以愛之名,實則為枷鎖,一點空間都不留給孩子,永遠處於道德制高點,時好時壞的脾氣對我來說好像溺水窒息般掙扎難受。”

……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說出來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傷害。這些刺耳的話語猶如利刀一般深深地紮在孩子心上,給孩子留下痛苦的記憶,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或許以為,等到孩子長大之後便會理解我們的行為,會懂得我們的“用心良苦”,但其實,語言暴力所造成的傷害不僅僅是當下的,而是貫穿歲月的。

這幾句“殺傷力”的話,你還在和孩子說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打罵,或許可以制止孩子一時的錯誤行為,但優秀的孩子永遠都不是被這樣教育成才的,愛孩子的父母,也永遠不會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了一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站在客觀的視角觀察孩子,不對孩子的行為下定義,也不要胡亂給孩子定標籤,只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所評判,就會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

因此,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認可和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給予的溫暖和安全感吧!

這幾句“殺傷力”的話,你還在和孩子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