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躲在房間裡的孩子

躲在房間裡的孩子

李秀梅給患者做心理諮詢

躲在房間裡的孩子

資料片

對高中學生張明來說,等待考試排名,就像等待一場判決。

高一上學期,張明的成績是全班第3名。一直以來,他就是班裡學習最好的孩子之一,也是最聽話的孩子。老師喜歡他,爸爸媽媽也以他為驕傲。

張明說不清自己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害怕考試,害怕考不進前三名,這種怕給他帶來的緊張和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他試圖向父母傾訴,都只換來勸慰和鼓勵。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壓力早已經超越了能夠承受的極限,在學校裡的每一天都是折磨。

不想上學

張明所在的中學,一週一小測,一個月一大測,逢測必排名。而且這次考試比上次考試前進幾名或後退幾名都標註得清清楚楚。

每逢考試,張明就緊張得心跳加速、頭暈,腦袋裡只有一個念頭:千萬別被別的同學超過去。考完試,他絲毫也沒有放鬆的感覺,經常會半夜醒來,想著是不是有道題做錯了?

說出那句“不想上學”,是張明最艱難的決定。他準備了好幾天,才告訴父母,他很怕考試,這讓他難受到無法上學了。他記得父母坐在自己的對面,他們哄著自己說:“你是學生,你的任務就是學習。”

自己的班主任也被父母請了過來,在老師的威嚴面前,除了點頭,張明做不出其他動作。班主任一條一條地列出他上學的必要性,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可更改的答案:張明必須上學。

“他們覺得一切似乎只是學習的問題,他們只在乎學習。”張明說。他們都覺得他是學習壓力大,或者理解為他的壓力比其他人都大,但他們不懂,其實他根本就是在深淵裡。

第二天早上,張明走出房門,在沙發上靜靜地坐著。父母遠遠看著他,不敢吭聲,似乎在等待他的決定。

一瞬間,這個16歲的男孩大哭著跑回房間,又從房間裡走出來,告訴父母:“我上學去。”之後,他穿著拖鞋衝出家裡,爬上六樓樓道的窗臺上,就要往下跳。

媽媽死死抓住兒子,語無倫次地喊道:“媽媽同意你不上學了,你不願意上就不上吧。”

張明的爸爸冷眼站在一邊,大聲地吼張明媽媽:“他就是嚇唬人,你讓他跳。”

一直到後來,爸爸都沒能理解,人家學習不好的孩子都沒出問題,自己兒子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好,咋就厭學了呢?

來自家人的壓力

張明的媽媽劉豔記得,高一開學不久,兒子幾次在家裡大哭,說心裡煩得很。可每次發洩完壓力,他又會默默地拿起書本,成績從未下滑過。這讓劉豔覺得很心疼,想方設法帶他下館子,看電影,打遊戲。

可張明說,很多壓力就是來自媽媽。

他隨口說出一段回憶:有一年期末考試結束後,媽媽帶著他去姥姥家玩。媽媽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別的家長在曬孩子的考試成績。媽媽以為他沒考進前三名,在姥姥家裡突然發火,當著人踢他:為什麼這次沒進前三名?

其實,他考了一個很優異的成績,兩千人中,他也在前幾名。

媽媽經常在朋友面前炫耀:“我兒子學習從不用大人操心,成績好著呢。”張明說,媽媽經常和他說,他要學習不好,媽媽就沒臉見人。他學習就是為了媽媽,從來沒有感覺到學習帶來的快樂。

不想活了

劉豔反覆回憶的“那一天”,開始於一個從學校打到她手機上的電話。老師說,張明在學校身體不舒服,讓她趕緊來接兒子。

聽到這句話時,劉豔正在開車,她把車停在了路邊。從腳尖到手指,她突然不能動了。一種非常不好的預感兜頭籠罩過來。

這個電話打過來的前兩週,張明幾次在家裡哭鬧,說活著沒有意思。

他們去了本市一家精神諮詢診所。走廊裡,張明媽媽呆呆地坐著,聽見一牆之隔的屋子裡兒子的哭泣聲,並且說,他不想活了。

諮詢師建議他們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

那天晚上,張明被醫院確診為“重度抑鬱”,醫生建議他住院治療。當時,張明的父母已經震驚得沒了感覺。他們不瞭解什麼是“重度抑鬱”,更無法接受孩子得了精神疾病。孩子如果住院,耽誤學習不說,在他們看來,住過精神病院,會成為孩子一生的汙點。“天都塌了”,劉豔不斷重複著這幾個字。

在他們對抑鬱症模糊的瞭解裡,封閉,遠離人群,病只會越來越重,何況還有最重要的是耽誤學習。如果耽誤了高考,孩子上不了大學,一生就毀了。最後,他們給孩子拿了幾盒治療抑鬱症的藥,帶著兒子回家休息了兩週,隨後返校。

他們以為,在藥物和同學陪伴的幫助下,兒子會好起來。

沒想到,剛返校一週,兒子在宿舍裡要自殺,幸被同學及時發現。

劉豔見到兒子呆呆地坐在老師身邊的那一刻,她就明白了,兒子說“不想活了”是真的。

敲不開門

陪伴兒子的日子裡,劉豔一直想不明白,從小懂事聽話的兒子,從小學就成績名列前茅的兒子,怎麼突然就成了這樣?

張明休學後,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看上去毫無生氣。從小一起長大的小夥伴來找他,他也不搭理。

劉豔病急亂投醫,正好有個親戚竟離譜地說“要不要試試做一場法事”,她竟然也就同意了。那時候她精神狀態也很差,就找了一個給自己看病的理由,帶兒子一起去。快到做法事的地方時,張明媽媽才委婉地跟兒子說了,沒想到兒子開啟車門就跳下了車,朝著來時的方向猛跑。

劉豔好不容易才追上兒子。張明的情緒驟然爆發,大喊大叫。

那天之後,張明對父母沒了信任,他把自己臥室的門關上將近一年,任憑劉豔和丈夫說什麼都再也不理。

兒子不上學以後,劉豔這麼形容她的感受:天都塌了。兒子在家的第一個月,她一直盯著班級群大小訊息,包括哪個孩子被老師提醒穿校服,她都記得。

張明父親通常把所有怒氣壓縮成嘲諷。自己同事經常打孩子,人家孩子都沒出現問題,為什麼張明就會出現問題呢?

今年,劉豔也被確診患有心理疾病。醫生建議她住院治療一段時間。她拿了藥,卻沒住院。

張明爸爸一直不肯接受兒子生病的事實,劉豔不放心把兒子留給丈夫照顧。

每天,劉豔回家做好飯,端到客廳,又躲到自己的房間。不多時,張明悄悄出來,把飯端回自己房間,客廳裡永遠一片寂靜。

心理專家:

家長應成為孩子的夥伴

近日,記者從滄州市幾家醫院的心理門診瞭解到,近幾年,青少年抑鬱症人群呈上升趨勢。因為不堪抑鬱折磨而選擇自殘、自殺的情況也屢屢發生。

滄州市人民醫院心理門診主任李秀梅說,導致青少年抑鬱的原因很多,家庭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家長只知道滿足孩子物質方面的需求,卻忽略了對孩子精神需求的給予,導致學生心理脆弱,不能和家長、老師、同學正常溝通,經不起挫折和打擊。一旦遇到問題,就容易誘發心理疾病。

平時的生活中,家長應該轉變教育觀念,不要只關注孩子的成績,也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不要成為孩子學習的監工,而是要做孩子信賴的成長夥伴。

孩子出了問題,家長是第一責任人,應該及時觀察,勤於反思、勇於改正,將教育重心轉向注重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善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和達觀的生活態度上。尤其是對於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要經常為之鬆綁,鼓勵孩子全面發展,而不是持續在學業上加壓。

李秀梅認為,孩子的心理問題並非一日之寒,往往是多種不良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而孩子種種不符合常理行為的背後,也與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關。有的學校過分追求學生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有的教師對學生的成績過分關注,有的甚至唯分數論,讓有些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學校在加強學生學習管理的同時,也應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其正確看待挫折與失敗,以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文中患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