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專家說: 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越早預防越有效

抑鬱症呈現低齡化趨勢,是全世界存在的普遍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隨著社會對心理障礙認知度的提高,抑鬱症的就診率升高;生理、生物、社會三方面原因的變化,也導致抑鬱症發病率升高。

抑鬱症低齡化趨勢在我國尤其突出,社會原因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這導致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減少,也容易讓父母的焦慮折射到孩子身上,導致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生。

需要明確的是,雖然抑鬱症是發生率很高的疾病,伴隨的自殺、自傷風險也較高,但並非不可控。抑鬱症是可以透過物理、藥物、心理等手段進行治療的,只要我們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能防患於未然。

提升對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認知,是應對抑鬱症低齡化的關鍵。

相對來說,成年人更容易識別自己的情緒、心理問題,而兒童青少年識別、表述自己情緒的能力沒有成人完善,有時候會用一些行為來展現情緒問題,比如厭學、網路成癮等。通常這時候,家長、老師看到的是孩子不好好學習、貪玩、缺乏上進心,恰恰忽略了孩子在情緒方面的問題。甚至有的孩子已經患有抑鬱症,自己不知道,家長、老師也不知道。所以要預防、治療兒童青少年抑鬱症,首先需要家長和老師掌握相關知識,他們是與兒童青少年接觸最緊密的人,有了這根弦才能防患於未然。

同時,如果孩子已經患上了抑鬱症,更需要家長有正確的認識,併科學地處理。我們在門診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即使給家長解釋孩子是生病了,而不是學業或品行問題,家長也不願意相信。家長的這種心理有幾方面原因:第一,不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對心理障礙都會有病恥感,容易把心理障礙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瘋瘋癲癲”聯絡到一塊兒;第二,心理障礙有遺傳基礎和家族性關聯,若承認孩子有心理障礙,家長會否定自己的教育、自己的家庭,這種打擊是非常大的;第三,由於家長對心理障礙的治療方法、發展態勢不瞭解,擔心藥物副反應,擔心疾病不可治,會產生焦慮和恐懼,因此治療兒童青少年抑鬱症,也需要家長提升對它的認知。

專家說: 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越早預防越有效

面對抑鬱症低齡化,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有幾點建議:

兒童青少年要透過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加強體育鍛煉、增加戶外光照等方式維持身心平衡狀態。抑鬱症低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的孩子身體發育快、激素水平變化大,但是心理發育速度沒有跟上身體,身心失衡導致了心理衝突,所以維持身心平衡非常重要。

家長要做的更多。孩子的問題是家庭系統問題的反映,孩子存在心理障礙,家長要反思夫妻關係,是不是整日爭吵、不會處理矛盾,讓孩子過多承擔了家庭責任和調解義務?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很重要,說教太多並不好。很多道理孩子都懂,父母要少說教、多傾聽,多跟孩子進行互動,這也是預防網路成癮的重要辦法。從家庭結構角度來說,獨生子女家庭,孩子發生抑鬱症的可能性更高,因為家長的關注、家庭的矛盾都由一個孩子來承擔,壓力會大一些。如果有兄弟姐妹、同伴或者好朋友在身邊,孩子的情緒有個出口,抑鬱症的發病率就會大大降低。同時家長也要意識到,自己並非專業人士,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後,反思、調整固然重要,但尋求專業的幫助,在科學的指導下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學校方面,現在大多數老師對心理健康知識都有一定的瞭解,但還要更專業、更準確。比如有的老師知道某個孩子調皮,但意識不到他可能得了注意力缺陷障礙。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瞭解,有助於老師準確識別學生心理問題。同時,學校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實現身心平衡發展。

社群醫院應該對兒童心理發展進行跟蹤,對兒童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干預。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兒童青少年抑鬱症與孩子在0—6歲的經歷有密切關係。0—6歲是孩子心理發育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家長特別是母親能不能穩定地和孩子在一起,對孩子的心理發育非常重要。有的家長可能認為,孩子小不懂事,自己出差或者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沒關係,其實這時候孩子就會有焦慮情緒和異常行為出現。有的兒童分離焦慮很嚴重,上幼兒園哭一個學期,這就需要專業的兒童保健醫生給予干預,給家長一些建議。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越早預防越有效,到了學校就晚了一步,到了醫院就更晚了一步。

教育系統、醫療系統要通力合作。目前在法國、臺灣、香港等一些國家和地區,教育系統和醫療系統有很好的合作。在兒童心理病房住院的孩子,不光接受疾病治療,教育系統也會派人來給他們上課。透過合作,二者可以共同向家長普及相關知識,讓家長意識到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家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