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警惕“過度合理化效應”讓你的使用者變懶

編輯導語:過度合理化是一種心理現象,在這種現象中,人們因做某事而獲得外在的獎勵,但卻會減少執行該行為的內在動力。本文透過兩個案例告誡我們一定要警惕過度合理化效應。一起來看看吧。

警惕“過度合理化效應”讓你的使用者變懶

遊戲化中運用外在獎勵方法,最大危險在於獎勵可能會導致使用者做事情的動力消失。換句話說,某人已經有動力去做某件事情,但獎勵的出現,使他不太可能這麼做了。

有人會說,怎麼可能?!!!

背後的原因就在於獎勵作為外在激勵因素,會排擠使用者已經存在的內在動機。一旦使用者開始非常關注獎勵本身,他便不再有像過往一樣的內在動力去完成某件事,最終導致使用者的內在動機極大減弱,甚至消失。這種現象亦稱為“過度合理化效應”。

一、過度合理化效應

這聽起來可能違反直覺,但已經得到證實。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下:

(1)實驗一:兒童創造性繪畫

實驗者會給一群孩子一些紙、鉛筆和蠟筆,然後讓孩子自由畫畫。在這個群體裡面,一些孩子是自發的喜歡畫畫(內在動機強烈),在沒有獎勵的因素下,他們也能畫出很棒的畫。

接下來,實驗者對於孩子提供各種不同的獎勵。例如:孩子畫出較好的畫,獎勵一顆星星,或者一句口頭讚美“你真棒!”。

一段時間以後,實驗者取消了獎勵。結果表面,那些自發喜歡畫畫的孩子,在獎勵被取消的時候,不再具有繪畫的動力,也不會有更好的創意來進行自我表達(就想著等獎勵者給予任務,他們再動筆)。這就是典型的,用獎勵的外在動機替代了他們內在的繪畫慾望。

(2)實驗二:以色列日託接送

研究人員觀察一家日託中心。日託中心要求孩子父母在下班的某個時間之前必須接到孩子。但還有一些家長遲到了。

於是日託中心決定懲罰那些遲到的父母(懲罰本質上也算是一種外在激勵,只不過是負面的,以反作用的形式“激勵”使用者),遲到超過5分鐘,父母需要繳納10美元的懲罰費用。措施頒佈出去以後,日託中心以為這樣能夠減少父母的遲到現象。

事與願違。

結果是有更多的父母遲到,遲到的父母來得更晚了。

為什麼?換位思考一下,準時接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是下意識地,是一種自發的“義務”,絕大部分社會的個體,都會遵守大社會的原則–不麻煩別人,或者避免給別人帶來不便。突然間,10美元的遊戲規則,讓遲到變成了一種經濟交換。如果我在工作,或者什麼事情的發生是比10美元更貴的,那麼我當然會願意用10美元來嘗試。

社會上還有許多過度合理化效應,例如獻血之後給予金錢或者實物獎勵(排擠了人們自發的獻血意願);設立教師的績效工資(實際上,差的教師繼續差,反倒好的、願意培養孩子的教師沉寂了)……所有這些型別的研究表明,外在獎勵過度,會降低人們完成任務的動力,從而產生比預期更差的結果。

二、讓獎勵發揮正向作用

我們在上述的案例中反覆強調,如果獎勵只是關注使用者完成事情,而不是讓使用者把事情做好,那麼獎勵就會導致“過度合理化”。

那麼,外在獎勵什麼情況下不會排擠內在動機?

出乎意料的獎勵。一般驅動使用者做某件事,設計者會給予使用者獎金或有價值的東西作為彙報,如果獎勵是出乎意料的,是因為使用者持續的、默默的在做某件事達到了設計者的預期,那麼,這種獎勵就沒有排擠使用者的內在動機。例如:一名員工在某場公司組織的活動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而且活動的效果大大超出了公司的預期,於是公司決定給予該員工3W元獎勵,這種獎勵就屬於出乎意料的獎勵。

基於成就的獎勵。設計者所鼓勵的事情,恰巧能夠幫助使用者一步步的達成他想要做的事情,讓使用者過一段時間後覆盤,發現在這段時間做的這件事是有效果的,即自我精進了,那麼,這種獎勵是輔助使用者的內在動機達成,是有效的外在獎勵。

例如:Knowyourself,透過各種主題的線上線下茶話會的形式,讓使用者瞭解自身、將有類似問題的使用者聚集在一起,互相鼓勵並邁出改變的第一步;趁早計劃,透過各類100天計劃,幫助使用者突破自我,解決”我渴望改變,但我老是忙沒有時間開始“的心理暗示,一步步養成習慣,在計劃完成以後,使用者可以獲得全額退款的獎勵。

口頭資訊獎勵。這種獎勵往往會被使用者視為是純粹的資訊認可,例如:“你做得很好,你的表現很棒”……這類獎勵只是一個標記,並不會影響使用者的內在動機。

外在獎勵需要真正作用到驅使使用者做出的行為反饋是對使用者、對企業有意義的,對於遊戲化設計者來說,我們應該避免形而上學的設計思路,透過現象看本質,鼓勵大家自發參與到設計中來,並收穫對於每個人來說有價值的感悟。

作者:黎靜妤,微信公眾號:遊戲化試驗田,現任凡泰極客運營總監

本文由 @ViWaViWa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