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反應性虐待:15歲少女情緒崩潰當街動手打母親

看到題目,相信有些人看到過這個新聞:

12月20日,江蘇常州,一女孩與母親發生爭執,情緒失控,當街嘶吼並動手打母親,圍觀群眾大聲勸阻女孩行為。在新聞影片當中,女孩一直催促母親,情緒激動,母親則全程一直沒說話,也沒動。據目擊者描述,兩人因買手機起爭執。當地派出所工作人員表示,爭執原因是家庭矛盾,女孩未成年,當時經過民警勸阻已經處理好了。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女孩任性、蠻橫、不懂事,再怎麼樣,也不能動手打母親啊,覺得錯好像全在女孩的身上。

其實不然,透過多位目擊者的描述和後來媒體的報道,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女孩15歲,自己的手機壞了,想買個新手機,需要6000元。她透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攢了4000元,在和母親商量後,母親同意並再添2000元給女孩買手機。後來,12月20日這天,母親騎著電動車帶著女孩來店裡買手機。就在快買之時,女孩的舅舅說了一句“舊手機修修還能用,沒必要再買新手機浪費錢”。女孩的母親聽完後也覺得在理,於是就反悔了,不給女孩買手機了,還想讓女孩交出她的4000元。那女孩見狀當然不樂意了,就和母親起了爭執。母女兩的爭吵很快引起了眾人的圍觀,女孩好面子,想趕緊離開,而母親則想借輿論的壓力,讓女孩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妥、認錯,就是不願意啟動電動車。在周圍群眾不明所以的“指指點點”下,女孩最終情緒崩潰,做出了動手打母親的不當舉動。這一過程也被圍觀群眾拍下影片,上傳到了網上。

反應性虐待:15歲少女情緒崩潰當街動手打母親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瞭解了事情大致的來龍去脈,也知道了女孩為什麼會做出當街動手打母親的不當之舉了。

有些人會覺得女孩當街動手打母親就是不對的,也有人覺得是母親的過錯,還有人覺得女孩和母親雙方都有問題。且不論到底誰對誰錯,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個事件背後所反映的一個心理現象——

反應性虐待

什麼是反應性虐待呢?在家庭教育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

家長明明答應了孩子,只要孩子好好做完作業,就讓他看電視。結果孩子做完作業後,家長卻說“已經很晚了,該洗洗睡覺了,明天再看電視吧,早點睡!”。

這時,孩子就會特別委屈,一臉不樂意,嘟嘟囔囔的。家長見狀,還會補上“怎麼?不讓你看電視,讓你早點休息,你還不樂意了?也不看看你那點成績,還好意思看電視,一點都不懂事,要是把你看電視的那點心思花在學習上,還能考這麼點分?還不能說你了?”緊接著,就是家長的一頓數落。

然後孩子只能頂著家長的數落,走進房間,重重地關上房門。可是孩子這樣,更是激起了家長的怒火“你什麼意思?這麼重的關房門幹嘛?我說錯了嗎?也不看看自己那點成績,還想著天天看電視。真是越大越不懂事!翅膀硬了是吧……”

看上去,這個孩子特別的叛逆,家長又是特別“無辜”。家長覺得自己費心費力,處處為孩子著想,可孩子卻不領情,還和自己到處對著幹,覺得自己特別“心累”。但是,殊不知,這是孩子在遭受家長的反應性虐待之後被“逼瘋”的表現。

所以,

什麼是反應性虐待呢?

所謂的“反應性虐待”,是指施虐者一方透過破壞受害者的心理健康的方式,導致受害者對自己充滿質疑,讓其自己對自己產生心理困擾,從而達到被施虐者這一方精神控制的一種手段。

反應性虐待:15歲少女情緒崩潰當街動手打母親

回到文章開頭的這個“女孩當街打母親”的事件中來。

這個15歲的女孩做錯了什麼嗎?她買手機是和母親商量過、母親也同意了的,而且她買手機的錢有4000元是透過自己的努力攢下來的,母親資助她的只有2000元。所以說,她並沒有做錯什麼,唯一不對的就是不應該對母親動手。

換個角度來說,母親的所作所為真的是為了孩子好,真的都是對的嗎?不見得吧——母親明明答應了女孩買手機,卻臨陣反悔,這叫言而無信、不守承諾;母親不願啟動電動車回家,想借輿論壓力,迫使女孩交出她的4000元並認錯,這是精神壓迫和虐待;圍觀群眾也在不瞭解事情經過的情況下,對女孩“指指點點”、“道德綁架”。

最後,女孩也“成功”地在母親和周圍群眾的壓迫下,情緒崩潰了,做出了打母親的不當之舉。這就是典型的反應性虐待的表現。

反應性虐待:15歲少女情緒崩潰當街動手打母親

雖然,這個事情在我們看來已經過去了。但是,對於這個15歲女孩來說,這件事情有可能一輩子也忘不掉,會成為她心底一個永遠也抹不掉的疤痕,甚至會影響她的一生。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正是家長們的控制慾和所謂的“為了你好”。

然而,家長們為了滿足這種控制慾、“為了你好”,他們所採取的反應性虐待的手段,會直接破壞掉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更是毀掉了一個和睦相愛的家庭。因為孩子已經對家長不再信任了,對家長的愛也變淡了。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信任是任何關係維持的“地基”。一旦地基坍塌,那搭在地基上的任何關係都會隨之坍塌,尤其是在家庭這種極其脆弱的親子關係中。而親子關係坍塌後,孩子不再信任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家長一次次對孩子的傷害,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這些影響很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甚至會影響孩子以後為人處世的方式乃至人格。

反應性虐待:15歲少女情緒崩潰當街動手打母親

不禁想起一部電影《狗十三》——電影中,一個13歲女孩,因為母親去世,父親另娶妻子,還生了一個兒子,對女孩很淡漠,女孩就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後來,父親送了一隻狗給女孩,給她作伴,女孩很喜歡,和小狗形影不離,成了女孩的精神寄託。有一次,爺爺在買菜的途中,將小狗弄丟了。女孩知道後,憤怒地推到了狡辯的爺爺,衝出家門,瘋了一樣的找小狗,一直到天黑。後來,家人又買了一隻小狗(和之前那隻差不多)給女孩,女孩認出來了不是她之前那隻,她不接受,還是執意要之前那隻小狗。家裡人對女孩指責,說她執拗、犟脾氣、不懂事,甚至父親還動手打她。經此之後,女孩彷彿“心死了”,也妥協了,她明白一切都回不到從前了。但她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明明是大人們做錯了事,他們卻不肯承認呢?到頭來,反而是自己錯了、不懂事”。

這就是電影《狗十三》所描述的故事,這部電影真真實實反映了當下多數家庭的中國式教育。也因為這部電影的“真實”,它歷經坎坷,經過五年才得以搬上熒幕。

我們想說的是——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家庭教育遠不是效仿以前父輩們的教育模式就可以的。

其實,家長比孩子更需要學習和成長,親子之間的相處不是和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那麼簡單容易,因為傷害孩子最深的人往往是家長自己,但家長卻不自知。在家長這種反應性虐待下成長的孩子,他們的成長曆程就是一樁樁“兇殺案”,而最終他們又會是自己孩子的“劊子手”,培養出新的“劊子手”,彷彿是一個死迴圈。

在這場施虐與受虐的“戰爭”中,從來都沒有贏家,雙方都是輸的那個人。

所以,家長們,你們該反思自己了,想想自己是不是那個“劊子手”?如果是,請立刻停止;如果不是,那就請保持並儘可能做得更好!

END

文字:諮詢師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