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合作力|合作力 個人進階的最強競爭力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合作力|合作力 個人進階的最強競爭力

“合作能力”已經成為個人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項指標。新世紀的發展對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富有開拓精神的人,更需要善於合作的人。

缺乏團隊意識的孩子,即使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具備了出色的技能,但“獨木難成林”,走上社會後,缺乏他人的幫助,無法與他人合作,難以融入到社會,甚至都無法去維護一個幸福的家庭。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能夠融入集體,合作共贏呢?

本期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合作力,讓孩子善於合作,獲得更多的知識、更多的力量,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執行/陳婉婉蔣偉希陳銳傅汝琴張曉宇(見習編輯)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合作力|合作力 個人進階的最強競爭力

缺乏合作能力的孩子

正在失去競爭力

近日,中青校媒釋出了一份面向全國5868名“00後”大學生髮起的“大學生求職力”問卷調查,其中“六成00後會因為工作內容過於簡單而選擇辭職”的調查結果火上熱搜,評論裡批評當代大學生過度崇尚個人主義、缺乏全域性觀的職場劣跡不斷,直指當代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缺乏。

品格關鍵詞

合作力

是指一個人學習、工作、事業中所需要的協調、協作能力,它是社交的基礎和前提,能把獨行俠融入團隊,把能力轉變成執行力,再把執行力轉變成最終的勝果,是團隊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是個人進階的最強競爭力。

品格微調研

傑出人士更有執行力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會昌是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他主持了一項長達19年的研究,從2歲起開始跟蹤研究北京208個普通孩子的社會行為與家庭教養方式,研究結果發現:家長如果在孩子嬰幼兒期忽視自控力的培養和訓練,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和小學以後,他們將很難適應要求有一定自控力、紀律性和群體合作精神的集體生活,這些孩子將會嚐到學習與社會適應不良的苦果,即自控力、意志力、合作力缺乏。

無獨有偶,曾有研究者對北京市1000餘名4-6歲孩子進行了相關調研,結果發現69。9%的孩子都非常缺乏合作意識。當其他夥伴遇到困難時,只有24。2%的孩子能主動上前幫忙;當遊戲及活動用具不夠時,僅有10%的孩子能夠透過與其他人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

合作能力,表面看起來是孩子對外界和他人的反應,實則是孩子內在同理心、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整合和體現。

品格影響力

孩子缺乏團隊合作力 家庭教育是主因

研究表明,缺乏合作力的孩子,除了性格原因之外,家庭原因更明顯,主要表現在:

1。缺乏合作力的孩子,他們父母更容易過度溺愛孩子。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常會以自我為中心,以我行我素為個性,做事說話不顧及他人感受,希望別人能夠圍著自己轉。

2。缺乏合作力的孩子,待人接物的情商往往也很缺失。

他們習慣待在父母營造的舒適區域,懶得表達自己的內心,也不想和別人展開探討,長期處於自我的狀態之下,不願意和別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也不會尊重別人、瞭解別人的想法。

3。缺乏合作力的孩子,往往畏懼陌生環境,缺乏安全感。

家庭環境和氛圍讓他們不敢嘗試新鮮事物,害怕在團隊中表達意見,自卑、膽小,害怕成為人群焦點。

所以,家長不要覺得缺乏合作力會隨著孩子長大而好轉,要知道,任何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這是最為重要的能力之一,從小注重合作力培養,將是他們一生享之不盡的財富。

end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734-735期

宣告: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標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