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陪伴孩子的三重境界,對照看看你在第幾重?

大家還記得初中語文課本上朱自清的《背影》嗎?

那個終年為生計奔波的父親,抽空去站臺為“我”送行,看著父親蹣跚穿過鐵道買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下來……

父愛如山,厚重,內斂,也靜默。

兩代人之間,有親情的牽絆,也有溝通的鴻溝。彼此真情流露,也只選擇在對方轉身,留下背影的那一刻。

陪伴孩子的三重境界,對照看看你在第幾重?

圖源網路

為何很多事情,都要等自己成為父母后,才能明白長輩們的用心?

而很多人成年後,即便理解了父母,但童年的自卑和不快樂,像一個小惡魔,存在於內心深處,偶爾還會發作。

親子關係,懂與不懂,總是存在著時間與空間的錯位。

而這很大程度上,是陪伴的不同方式造成的。

陪伴第一重境界:

意念陪伴

小的時候,似乎沒有哪個父母不需要幹活或工作,我們能做的就是無盡的等待。

一個5歲的小男孩,有一天,在父親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後,纏著父親問,“爸爸,你一個小時賺多少錢?”

當父親不耐煩地說,“一個小時賺20美元。”

小男孩急衝衝找父親借了10美元,又把自己攢的10美元零花錢,一併交到父親手上,“爸爸,我能買你一個小時嗎?明天你能早點下班,陪我一起吃晚餐嗎?”

小男孩的願望,看似微不足道,卻透出那麼點奢侈的味道。

父母的陪伴,總是排在忙家務、忙賺錢、忙事業、忙各種社交應酬之後,能分給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

年輕的父母們,給予孩子能力範圍內最好的物質條件,最好的學習環境,卻偏偏給予不了身體力行的陪伴,常常用“意念”陪伴孩子。

陪伴孩子的三重境界,對照看看你在第幾重?

譯文在教育講座上談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譯文在以往的教育諮詢中,遇到很多親子關係出問題的家庭:

他們的事業風生水起,很多都是行業內頂尖人物,遵循著所謂的精英模式培養孩子,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一路名校加留學,可孩子卻沒有走向光明的未來,反而問題多多,甚至與父母反目。

其實,問題癥結就在於

缺少溝通和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第二重境界:

錢與物質

身為父母,無疑是愛孩子的。但父母愛的方式,往往用物質、用錢財來體現。

當孩子小的時候,把孩子託付給保姆;孩子漸漸長大,又把孩子託付給教育機構和老師。

父母高興起來,甘當“提款機”和滿足孩子各種願望的“許願樹”;

哪天不高興了,對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就是一頓亂罵。

譯文說,很多父母出於補償心理,無限制滿足孩子需求,很容易造成慾望黑洞。最後,越給越多,孩子越不珍惜。

Eva在美國看到一個影片故事,印象深刻。說的是一位富豪父親,給6歲的孩子買了一輛賓利車(是真的賓利車,非玩具車哦),結果孩子看到了這輛車,氣呼呼埋怨:我要的是藍色,不是綠色,爸爸媽媽真不好!糟糕的父母!

家庭成員間愛的傳遞很重要,而愛的傳遞,物質給予是其一,重要的是溝通與陪伴。

這種陪伴,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孩子在一旁玩,你在一旁刷手機;

這種陪伴,也不是孩子的一句訴求,你就簡單應付了事,或是買買買,或是給給給……

陪伴第三重境界:

愛的傳遞,我懂你

在每天分身乏術的有限時間裡,如何高質量陪伴,是當下年輕的父母們需要好好考量的。

畢竟,錢可以再賺,事業可以重啟,而孩子的成長不可逆轉。

01 給陪伴一個時間

陪伴,不是口頭說說,它需要紮實滲透在每日的細枝末節中。

譯文對Eva陪伴,從出生起,並非24小時貼身陪伴,而是像珍珠散落在日常點滴生活裡。

Eva嬰幼兒時期,譯文忙於學業和事業,但每天總是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Eva上學後,譯文每天親自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在路上十幾分鐘的交流,簡短卻彌足珍貴。

車廂形成特定的交流空間,母女間可以說體己的悄悄話、學校發生的事,車外的行人風景等。

譯文家的晚餐時間,是家庭成員間雷打不動的暢所欲言時間。

餐桌上,大家各抒己見,毫無保留說出對事情的看法,從不把Eva當小孩,談政治,談醫學,談熱聞。

陪伴孩子的三重境界,對照看看你在第幾重?

譯文與Eva在哈佛大學

而這種陪伴,源於家庭的傳承。

譯文的母親Mama Lu也非常重視陪伴。當時忙於事業的Mama Lu,曾有幾年在美國,但總是會在固定時間,透過電話、傳真,給予譯文遠距離陪伴。

02 給陪伴一個出口

有的父母,恨不得當二十四孝好爸媽,孩子卻不領情,拒父母於千里之外,因為那可能不是孩子想要的。

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麼?這需要父母懂得孩子。而懂得的前提,就是高質量陪伴。

陪伴的形式多樣,找準出口,擊中孩子心房很重要。

譯文說,愛可以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也可以努力支援、參與孩子喜歡的事情。

我們中國父母總是羞於“愛的抱抱”。其實,

擁抱,對於親子關係非常重要。

經常接受父母擁抱的孩子,他的心理上會有安全感,也更健康、陽光。

而做共同喜歡的事,則給陪伴營造了一個獨有的時空。

譯文與Eva就有一個約定,每天要有30分鐘-1個小時,關掉手機,純粹一起玩耍的時間。

一起做手工、畫畫、做餅乾,打球、閱讀,做飯……只要兩人有共同的興趣,就擼起袖子一起幹。

陪伴,產生溝通與交流。做共同做喜歡的事,更讓親子關係親密無間。

孩子2歲後,逐漸有了自我意識,父母在這時候有意識地陪伴孩子,就像跳“探戈舞”,父母主導舞步,觀察、發掘、引導孩子興趣點,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繼而設立目標,是任何保姆都替代不了的。

03 給陪伴一個雙向傳遞

父母懂得孩子,孩子也需要懂得父母。高質量陪伴,可以不動聲色讓孩子懂得大人的心。

怎麼讓孩子進入父母的世界?譯文說,這需要在日常中,讓孩子參與瞭解大人的工作生活。

陪伴孩子的三重境界,對照看看你在第幾重?

譯文帶Eva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道格拉斯·奧謝羅夫(Douglas Osheroff)見面

譯文因為工作原因,時常各處飛。只要條件允許,譯文都會帶上Eva,參加各種高峰論壇、與各領域的精英見面。

在做一些決策時,也會讓Eva提一些建議,讓她有參與學習的機會。家長其實也是孩子的導師,不要覺得年齡小,就讓孩子錯過學習的機會。

前段時間,譯文與哈佛導師戴維·珀金斯見面,就帶上了Eva。(詳情可前往:每日讀書千頁,哈佛教授都做不到的事,她做到了!)

父母的真實生活向孩子敞開,孩子瞭解父母如何處理工作事務,如何解決問題,也許孩子當時沒有意識到,但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孩子參與到父母的工作中,懂得父母的辛苦,慢慢就會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不容易。

優秀的孩子,背後往往有優秀的父母。因為父母的見識、思維方式、視野等等,都在潛移默化在影響著孩子。

陪伴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情感和愛的雙向傳遞,我陪你,更是我懂你。

譯文談親子溝通小Tips:

1

與孩子交流,採取平視角度。大人站著與孩子說話,孩子是仰視的角度,心理會產生恐懼感。大人曲膝,與孩子平視,給到孩子的心理暗示是平等的、安全的,交流也就會更舒服有效。

2

孩子與你說話時,要停下手中的事,轉身面向孩子,多多眼神交流,讓孩子感覺到“你對我很重要”。

3

交談時保持愉快的語調,放鬆身體姿勢和麵部表情。

4

多多擁抱你的孩子,有時候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您在生活中如何陪伴孩子的?歡迎留言分享~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別忘了分享給你身邊的人

想要在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歡迎關注譯文創新教育公眾號。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授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