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認知來自哪裡?從本能到教育,從教育到心理,“活到老學到老”!

認知來自哪裡?從本能到教育,從教育到心理,“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知道學習機制包括三種,即本能學習、行為學習、社會學習,今天換個角度,從生活經歷看,我們的認知來自哪裡?

人與人之間最大區別就是思維,或者說是認知,是想法。有個故事這樣的,拿破崙對嘲笑他個子矮的人說,“把你腦袋削去咱倆就一樣高了”。

是什麼讓人長大後思維不相同?

許又新教授曾說,“人和人的差別,遠超過猴子和蒼蠅的差別”, 這裡說的人和人的差別就是認知思維,而不在於家庭、相貌、學歷、性別、年齡等外在的。縱觀歷史,橫看周圍,莫不如是。

有人參觀美國某總統舊居,問當地人這裡出生過什麼大人物,回答“這裡出生的都是小嬰兒,沒有大人”。我們都是從嬰兒長大,從不懂事開始人生,大腦生理機制相同發育,為何走著走著,認知想法就拉開如此之大距離?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學歷不代表認知水平,過去很多農村人不識字,為人處世水平強過有學歷者很多,這不是特例。

智慧認知不會隨著年齡自然增長,有多少人活到一大把年紀了,甚至到死其心理年齡還是幼稚水平,有沒有?

因此說,活到老,學到老,不是空話,是真理。

認知來自哪裡?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自我對照,把自己帶進去成長史體會。

我們一出生就有認知能力,嬰兒心理不是一張白紙,遺傳基因表現為本能學習,即趨利避害特性。

嬰兒出生自帶三個能力:尋找吃喝,避開危險,確保安全。這個趨利避害的生物本能,是我們認知獲得的基礎。

記得很小,好像被大姐抱著去村裡磨面房,困了在一個房子床上睡覺,突然醒來,只有自己,大哭不止,那個聲音估計超過磨面機噪音。這就是安全感本能。

小孩子過馬路,會自然拉著大人手,不再亂跑,尋求安全感,這就是認知力量源泉。

年齡稍大,家庭教育作用體現了,父母會告訴生活常識,比如遇人打招呼,別人東西不能亂拿,助人為樂,多和小朋友玩,等等,這就是初步社會化。

你不告訴孩子生活基本禮儀和技能,他就要依靠自學,經受挫折多,就會學的慢。

還有個問題,越是笨拙孩子,越需要父母耐心的愛,可現實中父母總會偏愛聰明孩子,或者用斥責代替關愛與幫助來對待笨小孩。

因此,我喜歡說,家長作用不是培養優秀孩子,而是避免出現糟糕孩子,那些優秀的人天生就自學能力強,但是失敗孩子幾乎都是家長教育缺位導致,家長要避免孩子的糟糕才是正道。

之後學校教育,同伴玩耍規則,人際交往體驗,這些都是社會化學習。

最後到了青春期,有了自己價值觀,開始自我心理成長的探索,這意味著一個人在前面學習不夠基礎上的自我救贖,或者主動促進心理更加強大,這是自己可掌控的認知學習。

小結下,小時候本能學習類似本我,屬於生理層面,讀書時期接受社會化教育,類似超我,屬於社會層面,最後青春期後自我反思學習,類似自我,屬於現實層面。

事實上,“自我”這個概念就包含這三個階段,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而最終影響我們區別於他人的是心理自我,活到老學到老就是心理自我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