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處理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悲傷、恐懼、憤怒、嫉妒、厭煩,都是生命中不同的情緒,我們要允許孩子有多樣的情緒,他們才能擁有多彩的人生。

人類的悲喜是相通的,只是不同人眼裡的權重不同。父母總覺得孩子的世界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他們的世界也沒有什麼大事。

每個人都有壞情緒,每個人也都有傷心事,孩子也不例外。如果我們只能接納孩子的歡樂、喜悅,見不得孩子的暴躁、悲傷、心煩、嫉妒,那麼,他們的壞情緒要讓他們“藏”到哪裡呢?

沒有壞情緒的孩子,長大後容易不開心

我們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聽話,可是每個孩子都會有情緒。如果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收著”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大人喜歡的隱藏起來。

一個孩子在初次表達情感的時候,如果能被人接受,那麼他們的內心也會獲得安慰;如果繼續被忽視,他們會採用過激的方式表達情感,比如發脾氣、摔東西等。當他們發現,不管自己怎麼樣,都不會被看到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收起自己的壞情緒,扮演一個別人喜歡的小孩。

那些小的情緒,我們可能覺得孩子“過一會兒就好了”。但是實際上,那種傷害就像文火燉肉,看起來攻擊性不大,實際上積攢已久。

不同的迴應方式,養育不同性格的孩子

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往往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式。每一種家長,都對應著孩子不同的內心小世界。比如爸爸要帶著孩子去看牙醫,孩子非常害怕,不僅不配合還大哭大鬧。這時,如果你是家長,你會如何應對?

縮小問題型家長

為了讓孩子配合家長,趕緊把問題解決,家長可能會選擇物質獎勵、語言安慰的方法。告訴孩子:一點也不疼,看完牙齒就去吃冰激凌。

這類家長,看重的是如何解決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關注孩子的情緒。可如果我們真的對他們漠視、忽視,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對負面情緒的一種逃避。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不僅不能調節自己的情緒,還容易懷疑自己。

壓抑型家長

壓抑型家長不只是漠視孩子的情緒,他們甚至表現出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厭惡。比如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家長訓斥道:“再哭我就生氣了。”研究表明,壓抑型家長養育的孩子,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差。

放任型家長

做了父母之後,很多人都會變得心軟。孩子哭著不想看牙,家長會說:“寶貝啊,別哭了,咱們下次再來吧”。這類父母看起來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是實際上,這樣的父母會讓孩子分不清對錯,意識不到行為的界限。

情緒訓練型家長

聰明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情緒就像疏導洪水一般,在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劃定事情的明確界限。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我懂你的恐懼,你可以哭一會兒,但是你不能因為害怕而對牙醫發脾氣,我們更應該瞭解為什麼來看牙齒。首先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與他們感同身受;然後告訴他們:行為的底線就是不能傷害別人,也不能傷害自己;最後,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瞭解,我們為什麼要來做這件事。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中,詞語要分為褒義詞、貶義詞,情緒自然也被劃分為好的和壞的。哭的時候,要忍住淚水;傷心的時候,要強顏歡笑;恐懼的時候,要假裝堅強。可能我們自身都是沒有被接納過的孩子,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接納與引導孩子。我們要允許孩子笑,更允許他們哭,正如我們也該接納自己,抱抱自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