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放手,才能強大》,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不該伸出援手?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放手,才能強大》,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不該伸出援手?

最近更文不及時,主要是兩個娃從期末複習到放暑假,每天太多的事情。凡事不能捨本逐末,說到底,讀育兒書、寫育兒文都是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

過去的一學期完美收官,兒子和女兒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

兒子在初一最後一次大考中,殺進了全班前三

。在長沙頂級名校中取得這樣的成績,老母親我的臉上也是平添了幾分榮光。

大家如果看我的文章就知道,兒子小學幾乎沒有上過什麼輔導班,更沒有提前學初中的內容,剛進初一的時候著實有點不適應陡然加強的學習節奏,成績平平。現在,他能把成績追上來,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之外,我認為父母的“外圍建設”也是很有必要的。

面對“內卷”和“雞娃”,還是要

多讀點育兒書,父母有相對科學、穩定的教育理念,才能夠對抗焦慮。

那麼今天我就繼續為大家分享《放手,才能強大》這本書的讀書心得。

《放手,才能強大》是美國著名的猶太心理學家溫迪。莫戈爾博士的經典力作,講的是猶太父母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這本書確實乾貨比較多,我用3篇文章來分享這本書。前2篇大家可以看看我前面的幾篇文章。這是第3篇,我們來探討一個新的話題:孩子遇到挫折與挑戰,家長該不該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

《放手,才能強大》,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不該伸出援手?

一、孩子遇到挫折與挑戰,家長該不該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

十幾歲的孩子,身心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他們還要面對巨大的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壓力。因此,孩子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與挑戰。這個時候,很多父母會出於本能去保護孩子,想盡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你讓家長放手,不去幫助孩子,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難道我的人生閱歷不能給孩子加持嗎?非要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犯錯嗎?”

很多家長會發出這樣的靈魂拷問。

針對這個問題,莫戈爾在書中是這樣回答的。

“家長的幫助,很可能會切斷孩子的反思、自責以及明確下一步不應該做什麼的機會。孩子會因此錯過培養判斷力的重要機遇。”

“家長總想著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會讓孩子本能地認為單憑自己是無法走出困境的。孩子缺乏獨自處理糟糕狀況和糟糕情緒的經驗,那他們在離家上大學以後,就很容易自我麻痺,迴避問題,用酒精、遊戲來逃避現實。”

“家長的過度焦慮,會讓孩子變得小心翼翼,做起事情來患得患失。”

《放手,才能強大》,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不該伸出援手?

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幫助很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放手讓孩子去試錯,去成長,某種意義上

既限制了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欲,又剝奪了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權

。父母覺得彆扭、難受,很正常。即便是我讀過了那麼多育兒書,有時候也難免把握不住分寸。因為,很難界定哪些事情該管,哪些事情不該管隨他去。

兒子剛上初一那會兒,語文120分的卷子經常考個八九十分。小學時期博覽群書的優勢完全顯現不出來。本是長項的作文,到了初中不得好像突然就不得要領了。那段時間,我做了大量的功課,尋訪很多老師和朋友,總結了很多被驗證是有效的方法。我把這些方法推薦給孩子,每天鼓勵他,督促他。按理說,總得有些起色吧?

可沒想到,兒子並不買單。我給的建議,他能配合到5成就已經很不錯了。比如說,整理錯題集,到現在兒子也依然嫌麻煩,不願意整理。可想而知,我的辛勤付出,似乎變成了一廂情願。

幾輪下來,我悟出一個道理: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難和問題,不只是父母該不該幫忙的問題,更多的是孩子接不接招的問題。

《放手,才能強大》,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不該伸出援手?

三、父母幫孩子把握這4點分寸,效果更好,孩子更領情

當孩子遇到問題和挫折時,父母如何做效果會更好呢?分享書中提到的4點建議:

1、先退後一步,看看孩子自己如何解決問題

只要確認孩子目前的處境並不存在安全隱患,家長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選擇退後一步,與孩子分離,先看看孩子自己如何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

父母先入為主的態度應該是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擔心孩子做不好。

孩子畢竟是孩子,不可能把問題解決得很完美。但我們至少要拿到孩子能夠處理好那部分事情的能力。

如果你實在放心不下,可以在施以援手之前養成先問問孩子的習慣。“你打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你想怎麼去處理?““你計劃做哪些嘗試呢?有效果嗎?下一步打算怎麼做?”

不要讓孩子總是沉浸在難過、困頓之中,引導孩子積極思考走出困境的解決辦法,這也比“單純幫忙”進步了很多。

《放手,才能強大》,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不該伸出援手?

2、分清“想要”和“需要”,僅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前面我們提到,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難和問題,不只是父母該不該幫忙的問題,更多的是孩子接不接招的問題。

這就告訴父母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你說了不算。

順勢而為可以,硬掰的效果肯定不好。

所以,無奈之舉也好,明智之選也好,父母都應該僅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提供幫助,而不是父母認為有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父母應分清孩子的“想要”和真正的“需要”。

是不是隻要孩子提出來需要父母幫助,父母就可以照單全收了呢?並不是。有些孩子在生活上嚴重依賴父母,什麼都不做,都想要父母代勞。這種並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

孩子真正的“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

孩子有向好的動機,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變得更好

。只是礙於能力有限,思慮不周,他們很難獨自走出困境。這個時候父母引導一下,推動一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想要就給,那是服務人員的定位。確認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再施以援手,那才是智慧的導師。

《放手,才能強大》,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不該伸出援手?

3、放手不等於忽視,給予適度的同情和理解很重要

放手讓孩子獨自去迎接挑戰,一定要避免走入另一個極端,忽視孩子的情感。

青春期的孩子畢竟是未成年人,無論他們再怎麼尋求獨立,內心深處始終期望能依靠父母。如果孩子意識到你並不關心他們,並不理解他們內心深處到底需要什麼,就會缺乏安全感。這同樣也會因他們想尋求關注,而與父母發生對抗、爭吵。

所以,並不是只有父母管控過度,才會引起青春期叛逆。放任不管,同樣也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心情肯定不會好。這個時候,家長最應該做的是要表現出善意,傾聽孩子的聲音,給予孩子適度的同情和理解,讓他能表達和疏解心中的憤懣。對於一些不善交流的孩子,還可以帶他們出去玩,做做運動,給孩子一個更放鬆、更包容的環境去表達。

《放手,才能強大》,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不該伸出援手?

4、利用身邊的資源,代替自己的說教

前面我們有提過,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聽父母的說教。總有一股力量牽引他們要與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馳。即便他們也知道這樣是不對的。

心理學上把這視為是孩子在從幼年走向成年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正常現象。孩子要建立自我認同感,他們需要以這種對抗的方式去感知和體驗世界。這個時候,父母要儘量減少跟孩子說教。一些育兒書上推薦的“召開有儀式感的家庭會議”,到了青春期也常常落實不下去。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更願意找同齡人幫忙。再不濟,去找信得過的老師,最差的選擇才是來找父母。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發掘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比如,跟孩子聊聊找老師答疑的好處。這不僅僅是能夠解決某一個知識點的問題,還會讓老師認識到你是個認真、勤奮的孩子;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結識一些優秀的朋友,甚至是一些忘年交。

《放手,才能強大》,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不該伸出援手?

利用身邊的資源,關於這一點,我也著實費了些心思。表面上,我從沒管過兒子交什麼朋友。但選擇現在的中學,某種意義上就在影響孩子的擇友範圍。前陣子,我給兒子辦生日會,也特別留意了他的朋友們。有些成績不錯的孩子,細節上就能看出來很自律;有些孩子陽光外向,很善於表達;還有的比較敦厚,樂於助人,很具有暖男氣質……後來我跟兒子聊天,有時候看起來是隨意的,實際是有意識地跟兒子講這些孩子身上的優點,引導兒子擇友。兒子這學期成績有進步,我覺得跟他的“優質”朋友圈有非常大的關係。

寫在最後:

《放手,才能強大》一書中有很多非常實用的育兒方法,值得當作青春期育兒手冊反覆讀,細細體悟。我這裡只是拋磚引玉。

其實讀什麼育兒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撥開“內卷”的迷霧,從書中找到教育的信仰、育兒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