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頻發 壓力來自哪裡?

回憶起高中時的那段經歷,大一的王亞南仍心有餘悸:“那時候,我感覺自己被蒙上了一層灰色的罩子,這個世界與我無關”。。。

據“新華視點”記者調查,許多正處於戀愛情緒中、本應快樂無憂的青少年,正遭受著焦慮、抑鬱等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頻發。

電話裡的王亞南聽起來像一個普通的新生。她思維輕鬆活躍,時不時蹦出幾個網路流行語。

很難想象這個年輕的大學生曾經陷入抑鬱的深淵。高考成績揭曉後,王亞南日子不好過,想走進死衚衕。多虧他的家人及時發現,他才獲救。“跟成績沒關係,但我覺得生活很無聊。”她說。

家人帶她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中度抑鬱、中度焦慮、中度強迫症。透過藥物干預,現在她的病情已經穩定。

王亞南的經歷並不獨特。

“門診量越來越大,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50個專家的名額,每天都能坐滿。“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醫師曹曉華介紹,前來預約的患者以初中生為主,尤其是13、14歲的初中生。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病因,但主要問題是抑鬱和焦慮。”從諮詢的情況來看,一半以上需要吃藥,屬於中重度症狀。”

多位校長坦言,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急需全社會關注。

太原一所普通中學的校長告訴記者,以前班上有一兩個抑鬱症學生,現在每個班都有一兩個學生因為抑鬱症休學。去年高二1300多人中,有15人因為抑鬱症無法正常上學。這些問題其實從初中就有了。

壓力從何而來?

是什麼擋住了他們心中的陽光?

王亞南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高中之前,她除了性格內向,朋友少之外,和其他孩子沒有明顯區別。

然而,進入高中後,學業負擔越來越重,王亞南感到很累。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是凌晨三四點才睡覺,早上五點就起床了。

記憶力喪失、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持續抑鬱。。。大腦長期超負荷運轉,積累的壓力永遠無法向外界釋放,這一切都將王亞南帶到了崩潰的邊緣。

在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來,學業壓力大,考試太多,排名太多,父母擔心下一代失去進入社會精英的機會等。,都是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原因。

鄧,太原市六年級學生,一直喜歡國際跳棋。但是和其他同學一樣,她和媽媽週末都在各個課外培訓機構之間奔波,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時間下棋。

“為了保證補課效果,很多家長會在課堂上聽課,孩子缺乏和同齡人獨處的機會。”鄧的母親說,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好成績有更大的機率有好未來,所謂的“虎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好的資源集中在好的學校,好的小學,好的初中,好的高中,一步都不能落下。

山西省晉中市一位中學校長說,孩子的心理問題其實是社會和家庭問題的縮影和投影。社會競爭壓力傳導到家庭,父母傳導到孩子;教育部門也有升學壓力。有些地區把學生考上名校的數量作為自己的政績。這種壓力傳導到學校、校長、老師,最終落到孩子身上。

面對這些沉重的壓力,青少年的情緒調節能力有限,往往無法自我緩解。家庭應該是最好的緩衝和後盾,但有些家庭對孩子期望過高,親子之間缺乏平等坦誠的溝通,讓孩子無法從家庭中獲得力量。

“孩子正處於青春期,需要額外的關心和理解。但有些父母忙於工作,或組建新家庭,對孩子缺乏關注,導致親子關係出現裂痕。”山西省懷仁市育紅中學的心理學老師賈說。

教師心理不能淪落到打零工。

一些被心理問題困擾的青少年,患病後最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但很多家長對心理問題缺乏瞭解,甚至充滿偏見。對自己孩子的迴應往往是“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你為什麼不可以!”“你就是玩多了!”等一下。

“孩子不能上學,家長會帶孩子來看病。除非有自殘行為,如果孩子有意識地不想表現,家長不會看到,也不會認為孩子有問題。”曹曉華說,很多家長不接受診斷,醫生要花很長時間向家長解釋病情。

曹曉華說,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容易產生各種煩惱,同時可塑性強。如果家長或學校發現並及時干預,效果會比較理想。

然而,不僅家長往往難以及時發現青少年的異常,一些學校還面臨著專職心理教師短缺、心理諮詢困難等問題。

“對於心理教師的配備,國家有相關要求,但如何落實到基層,需要打個問號。”太原十二中心理學老師王紅說,由於與升學無關,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學校還處於非常邊緣的地位,擠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象時有發生。學校很多專職心理學老師都要做行政工作,甚至成為零工。心理工作是隱形的、保密的,心理老師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上並不佔優勢。一些心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難以保證對學生心理援助的質量。

湖南省某高校的一位心理學老師觀察到,目前學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門,有些已經非常過時,有些早已被學術界推翻的概念還在使用。“這無疑會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她說。

而且,一些青少年被確診為抑鬱症後,面臨著被勸退學校或退學的風險。

王紅認為,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病率與工作量、學習壓力、親子關係的緊張程度成正比。一般輕度抑鬱的人可以正常上學,但是部分中重度抑鬱的學生確實不適合在學校學習。但是,學校要做好溝通。簡單粗暴的勸退會傷害學生。此外,學校在面對精神疾病學生的入學請求時,應參考心理老師和專業心理機構的建議。

少一些質疑,多一些鼓勵。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今年3月釋出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鬱症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鬱症為7。4%;從小學到高中,隨著年級的增加,抑鬱症的檢出率呈上升趨勢。

山西省陽泉市第三中學的心理學老師石說,當期望高於現實時,就會有壓力。適度的壓力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但壓力過大則適得其反。鑑於目前青少年壓力過大,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多方面合作,緩解孩子的壓力。

“在家庭方面,如果父母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和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就可以防止相當一部分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石建議,可以在家長課堂和社群培訓中邀請心理專業人士,對家長進行系統的兒童心理學培訓,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頻發 壓力來自哪裡?

專家建議,家長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多參加同齡人的集體活動,多交朋友,減少孤獨感;還可以多參加體育活動,讓孩子有更強的抗挫折能力。

山西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研室講師張濤建議,在學校層面,管理者要有遠見和責任感,指派專職心理教師到位,建立心理教師定期培訓制度,提高心理教師的專業水平。加強學校與醫院的聯絡,以便在青少年出現嚴重精神障礙,需要轉診和專業治療時,第一時間進行科學干預。

在社會層面,朱永新等專家建議,普及“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讓孩子更好的自己”等科學教育理念。根據孩子的稟賦,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把個人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聯絡起來。全社會要營造更加公平寬鬆的環境,消除“不上名校就陷入社會底層”的恐慌,改變消極內向的社會心態。

一些患有抑鬱症的青少年表示,他們更需要的是更多的社會支援,更少的質疑,更多的支援和陪伴。“更多的時候,他們可能只是需要你靜靜的觀察。告訴他們,別擔心,我在這裡。”王亞南說。

專家建議,當孩子遇到心理問題時,一定要儘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如果有必要,他們應該有專業的治療,他們永遠不應該害怕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