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無法避免存在的校園暴力、霸凌事件,面對這些我們應該怎麼做?

校園暴力的旁觀者

無法避免存在的校園暴力、霸凌事件,面對這些我們應該怎麼做?

試想一下,一個身高180cm,身材魁梧的男孩在毆打一個戴著眼鏡有一點書生氣的小男生。而你,和你的朋友們在周圍圍觀這場校園暴力,你會出面制止還是猶豫的觀察其他人的行為再做出下一個動作?

當你偷偷觀察周圍人的動作和神態,而害怕做出決策時,這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

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

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

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百度百科)

在校園暴力中,除去事件本身的當事人,第三方一般有兩種選擇,介入或不介入。

在不介入的情況下,也就是第三方選擇無視事件或一旁觀看。介入的第三方則是用語言或者身體來阻止施暴者繼續行為。旁觀者不同的行為,對於施暴者與被施暴者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當第三方群體增加,每個旁觀者的責任感會越弱。同時,每個個體會都會被整體的情況影響判斷。

這也導致了很多時候暴行就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卻沒有人出來制止。

在校園暴力中,會產生旁觀者效應的原因大概分為三種。

1.

責任擴散理論

校園暴力的大多數情況下,會出現不止一個旁觀者。

正是這個原因,旁觀者心中自然認為自己沒有這麼大的責任。對於自己不介入阻止校園暴力的責任感、愧疚感、羞愧感都會減少。當每一個人都不願直面自己的責任時,便出現了互相推諉的情況。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的心態。

2。評價憂慮:

個體不去介入校園暴力是因為害怕自己的行為會遭到別人的負面評價。

比如,個體會擔心被施暴者是否並不希望得到幫助,或是其他旁觀者會嘲笑自己。而當他們看到別人都不採取行動時,會更加認為其他人覺得介入是不妥當的,造成他們為了避免被負面評價而選擇不介入。

3 。從眾心理

當校園暴力事件剛發生的時候,旁觀者都未來及做出反應,此時許多人都認為

應該等等看別人怎麼做

然後自己在選擇介入或者不介入。

一般情況下,此刻旁觀者群體都處於個人猶豫之中,但體現出來的就是沒有人幫助。因此個體感知到的普遍行為就是不採取行動,然後他們便會跟從大眾的行為,不採取行動。

在發生後一段時間也是一樣,新增的旁觀者觀察之前的旁觀者的行為,也得出了大多數不幫助的結論從而不去幫助。當然,當有旁觀者搶先採取行動,並且未收到負面評價或是攻擊的時候,那些受“評價憂慮” 因素影響的人便也可能採取行動。

當越來越多的人採取行動時,

那些自己沒有強烈的主觀選擇的個體也會因為從眾心理而參與幫助之中。

怎麼做 ?

無法避免存在的校園暴力、霸凌事件,面對這些我們應該怎麼做?

1/

冷靜思考自己該做什麼,而不是去觀察別人。清楚的認識校園暴力是錯誤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選擇最好的方法來阻止校園暴力

2/

新罕布什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hampshire)的研究員

斯達普林頓

(Jane Stapleton)女士一直在歐洲和美國的各個大學開展旁觀者干預課程;參考她對於面對性侵犯者的創造性策略,我們當然也可以用一些不那麼直接的方法來阻止校園暴力的繼續發生:

== 尋找附近的老師出面解決

== 裝作有老師出現,在人群中提示施暴者讓他停止

== 在周邊做更大的動作吸引施暴者注意力,比如唱歌(雖然有一點搞笑)

等等

3/

消除評價憂慮!

對於制止校園暴力,我們不應該有負面的評價憂慮。幫助他人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責任,儘自己所能去制止一件也許會變成慘劇的暴力事件,難道不是一件值得自己驕傲的事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