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點選怡維怡心理   關注我們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衣食無憂的孩子其實很“餓”

近日各媒體平臺開始討論:老一代不好的育兒表現有哪些?

數萬網友參加了討論,訴說著世代相傳的育兒問題。

“特別注意給孩子吃和穿,但完全無視對孩子的感情。”

“告訴孩子們家裡很窮,告訴孩子們他們有多累。”

“認為孩子太小,什麼都不知道。”

“孩子們無法溝通,讓他們服從就行。”

……

這些吐槽都是一個孩子在成長路上可能經歷的痛苦。身上好像看起來沒有疤,但心理上的傷口一點也不少。

這種輕蔑和強勢的背後可能暗示父母沒有注意養育中常見的問題——情感忽視。

他們和孩子們住在一起,他們和孩子們每天說很多話,但看不到孩子的感情需要,聽不到孩子內心的呼喚。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心理學家JONIS  Web提出了

無視童年感情的概念

,指的是童年時期父母對孩子沒有充分的感情反應,給孩子帶來心靈創傷。

這種錯誤的養育模式所造成的負面效果在孩子早期生活中表現並不明顯。表面上與健康的養育模式沒有什麼不同,但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傷害孩子的父母可能是真心愛孩子,但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愛孩子。

被“假裝愛著”的孩子們也有“有苦難言”的痛苦。說父母感情付出缺失,但其實他們也用了很多心思去愛孩子;說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愛,但父母也確實在感情上忽視了孩子。

受到冷漠待遇的孩子們長大了。

人是社會型動物,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需要和別人建立聯絡。

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從別人的言行中得到,需要感受到“有人和我站在一起”。

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世界是沒有“鏡子”的,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對孩子微笑,孩子就笑。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父母對子女冷漠,孩子害怕,自我懷疑,不知道自己是否犯了錯誤,疑惑為什麼不被愛。

長大後,會不斷重複小時候令人失望的情感。生活中遇到對他們的冷漠忽視的人,不管是不是他們的問題,不管別人的冷漠是否撲向他們,他們都會啟用緊張自責的模式。

像孤島一樣,自己不能出去,別人不能進去。

這樣的孩子會長大成人,會在世俗眼裡成為優秀的人才,但他們心中的痛苦是無法掩蓋的。

寫了15000字的長文起訴父母的北大學者王猛的確是別人眼裡的好學生,但他12年春節不回家,迴避父母長達6年之久。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父母忽視他的感情對他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他說小時候穿什麼衣服都要符合媽媽的審美。即使學校文藝活動老師要求全班穿短褲,媽媽也要他必須穿長褲。

“高中的時候,我的成績明明可以去更好的學校,但父母認為我缺少競爭力,迫我上別的中學。”

王猛說,他非常感謝在畢業季幫助他的前輩們,父母卻說:“你看你整天氣哼哼樣子,你認可過誰,你對誰好過?”

父親兇惡的表情一直灼燒著他的心,他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是否有資格成功。

像王猛一樣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內心會帶著疤痕。

他們總是有很大的空虛感。即使有一切,也覺得生活虛無縹緲。

他們害怕依靠任何人,更不願意尋求幫助。

誇大自己的弱點,削弱自己的優點,總是做出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充滿了罪惡感和恥辱,很容易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

難以愛自己和照顧別人,不能正常地吐露自己的感情。

事實上,只要吃吃喝喝,孩子的身體就能長大,但孩子的內心卻每天都在哭。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那些父母為什麼這樣對待孩子?

受到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們心裡可能會想:如果我成為父母,我一定不會像我父母一樣。

但是等到我們真正成為父母后,才發現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真的很微妙,很難控制。

恐懼和自戀是父母難以剋制的大部分感情。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恐懼,是必須保證自己與子女是密切相關的。

就像你有一個很可愛的洋娃娃,我們可以給她穿衣服,梳頭髮,給她吃你喜歡的食物。你可以帶她到處玩她會像個小跟屁蟲一樣跟著你。

多好啊!孩子完全滿足了我們的依戀要求。

但是有一天,她長大了,有了自主能力。說:我不穿你選擇的衣服。我不吃你選擇的食物。我想和我的朋友去玩,我要離開家去很遠的地方。

這時父母便感到沮喪,為了更好地操控孩子,為了讓孩子繼續滿足自己的需求,只能透過控制或冷漠的方式把孩子緊握在自己手上。

自戀,是天生優越感。

不久前有一則新聞,父母起訴22歲的女兒,因為她拒絕撫養2歲的弟弟。

法院判決結果顯示,父母勝訴,22歲的姐姐有義務撫養弟弟。

新聞一出來,網上就一片譁然。父母怎麼能無視姐姐的想法,讓剛成年的她做弟弟的監護人呢?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為什麼這麼多網民提出異議?首先孩子肯定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所以父母對孩子沒有絕對的處置權。其次孩子們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他們不是別人擺佈的玩偶。

《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寫到,自戀型父母只喜歡聽自己的聲音。他們永遠高高在上,指點江山,在家裡是君臨的樣子。他們希望孩子是完美的化身,不能讓自己丟臉,不能讓孩子與自己的想法背離。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是父母情感忽視後的產物,也是自戀父母養育出的結果。

感情上的忽視是世代相傳的傷口

給孩子精神暴力,無視感情的父母大多心智不成熟。世界上有很多有問題有傷口的人,他們也會成為父母。

“精神虐待”孩子的父母大部分也都是遭受過相同“虐待”的孩子。

在電影《無愛可訴》中,小男孩阿廖沙生活在一個非常冷漠的家庭裡,12歲的他面臨一個問題——父母離婚,且沒有人想要他的撫養權。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一天早上,媽媽做了阿廖沙討厭的早餐,自己站在旁邊玩手機,完全不去注意阿廖沙偷偷流下的眼淚。

那天,阿廖沙離開家再也沒有回來。最終警察找到了他的屍體。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沒有人知道他是自殺還是他殺。但是父母的問題也確實解決了。不用被“拖油瓶”束縛。

然後呢?父母的新生活仍然充滿了隔膜。

爸爸對戀人生的兒子感到厭煩。孩子哭了就扔在嬰兒車裡。

媽媽也和愛人沒有感情溝通。

他們是冷漠的父母,同時也是曾經受到過冷漠待遇的孩子。

阿廖沙的外婆是一個非常強壯、對女兒非常嚴厲的人,且生活中對阿廖沙的母親充滿了嘲弄。阿廖沙父母的結合完全是因為阿廖沙的母親想擺脫外婆的控制。

從小在沒有感情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成為了沒有感情的家庭的父母。

人的安全感來自於熟悉,在父母的潛意識裡,孩子也喜歡過“熟悉”的生活,然後便無意識地讓孩子復刻起自己的童年。

把孩子變成最能理解自己痛苦的人,父母無形中也得到了滿足。

作為父母,不能太“任性”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在中國想當皇帝太容易了,生個孩子就行。

給孩子尊重很難,尊重孩子意味著剋制自己,抑制高處的支配感。

但是正因為如此,父母不能太“任性”,不能根據自己的“基本設定”來教育孩子。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被忽視的孩子》中指出自我關懷的黃金法則,我們應該自我治癒,在治癒中看到孩子的需求。

像對待別人一樣對待自己,拒絕自己內心尖酸刻薄的聲音,想否定自己時候,努力打敗心中的那個“小人兒”。感到憤怒或對孩子的憤怒時,理性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

像安慰別人一樣安慰自己,別人總是喜歡向我們傾訴,覺得你充滿同情和關懷,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幫助自己。

培養內心堅定、有愛的聲音,像理想的父母一樣安慰自己,看到自己的閃光點。

允許自己成為普通人,會犯錯誤,不完整。

新型情感暴力之親子關係

相信自己,你可以成為新的你,成為新的父母。

越關心自己,愛自己,越重視自己,就越能理解孩子。

感謝閱讀

關注官方賬號 每天分享心理學小知識

怡維怡心理諮詢中心預約熱線

地址:長沙市雨花區韶山南路香頌國際大廈南棟24層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如果您生活中有壓力、心結、失調等非健康狀態歡迎撥打心理諮詢中心熱線或微信聯絡我們,我們將為您提供專業的服務。

(提前一天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