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讓孩子學會親力親為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動手能力

做,就是要動手去體驗,體驗生活,體驗知識,體驗社會。並不是心靈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聰明。誰都知道“心靈手巧”,現在的家長也都知道動手能力和聰明程度的關係。可到了生活中,經常會有家長反應:我們家孩子動手能力差?孩子不會自己動手,老是讓我們幫忙怎麼辦?

孩子的動手能力差,很大程度上與家庭的教養有很大的關係。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場所。

產生上述現象大多數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包辦”行為,比如大人讓孩子吃香蕉怕弄髒手會切好一塊塊直接放孩子嘴巴、怕孩子弄髒衣服而給孩子餵飯、給孩子撿球、幫孩子洗手、幫孩子穿衣穿鞋……

讓孩子學會親力親為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動手能力

家長給孩子包辦了一切,終用寵溺的愛讓孩子養成,執行力差、什麼也不想做、不想思考的壞習慣。在學習上,常見的體現就是,孩子不愛動手做作業。

而不動手去做,後會導致孩子看什麼都很簡單,但自己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這會給孩子以後的學習和成長帶來很大的困擾,兒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克服這一系列的障礙。

同時,這種孩子容易陷入一種心理上的惡性迴圈:由於動手能力偏弱,在與周圍小朋友的學習翫耍中感受到自己的不足,這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天然比別人差,孩子內心會非常沮喪。

要讓孩子生理、心理都得到全面發展,就得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兒童階段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孩子習慣的時期,如果小時候不讓孩子動手,他們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看到這裡,家長會問:

怎樣培養動手能力?

1.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減少對家長的依賴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對於小孩子,可以讓他動手去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自己整理房間、抽屜、玩具。一個整理房間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點,做事有條不紊,並且具有合乎邏輯的歸類性。所以會動手的人,也一定是聰明能幹的人。這個過程還可以培養小孩子的責任感、邏輯推理能力,自己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承擔責任。

家長可以監督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去做,包括不要幫助孩子檢查作業。檢查是孩子對自己行為承擔責任和後果的一個重要步驟,如果這一步由家長(老師)代替,實際上是家長(老師)替孩子承擔了行為後果。而家長(老師)成為仲裁者也減輕了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沒有責任意識。

2.相信孩子能行

成人要減少為孩子做事的衝動,相信孩子可以獨立完成。

孩子透過操作,自己發現新知,這樣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同時還培養了孩子的總結概括能力。小孩子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在形象思維階段要依靠事物或者動作行為起點,所以讓孩子操作物質化的實物來揭示出生活知識是至關重要的。

3.把握時機,在大自然中培養動手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們無限樂趣的源泉。孩子好奇好動,生來酷愛大自然。他們可以為了玩水、玩沙、撿石子、採野花、堆雪人、打雪仗、製作動物標本而忘記吃飯。因此家長要利用孩子這性,可能多地帶領他們做一些小種植、培土、插花、撿花瓣、編草帽的活動。

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進行鍛鍊,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古人的“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的詩句正是對兒童在接觸大自然中一些活動的寫照。

4.釋放孩子天性,鼓勵孩子大膽動手

當孩子釋放天性自我創作時,家長不要因為“弄髒衣服”、“弄亂房間”等理由去阻攔孩子,這是培養他們想象力動手能力的好機會。

在孩子不想自己動手操作,尋求大人幫助時,家長應該想辦法引導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5.要用恰當的方法,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父母都希望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但是很多父母經常操之過急,所有的事都讓孩子自己幹,孩子完成不了就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應該選擇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來循序漸進的培養動手能力。

孩子的動手能力應該從小用正確的方法循序漸進的培養。兒童時期的習慣培養就像一粒種子,等到秋天要收穫的時節才匆匆忙忙開始播種,就已經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開始有意識有計劃地撒種、灌溉、施肥,才能讓這小小的種子及早發芽、茁壯成長。

教育得法,一個頑皮搗蛋的孩子可以成長為一獨立、能夠解決問題、會思考的孩子。孩子喜歡動手做事,這是天性使然;但他動手能力強,卻是家長引導的結果。一個好家長必須能夠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作為家長,應該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動手參與可以鍛鍊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大腦思維得到鍛鍊,責任感也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