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沒有自己時間的孩子,還能是誰?!

沒有自己時間的孩子,還能是誰?!

沒有自己時間的孩子,還能是誰?!

編者按:

 這是2019年7月的文章,近日看到國家如此重視教育,很受觸動,深有體會,就想起這篇因故刪除的文章,這裡微調重發,以共同反思我們的教育。

每個人,都渴望自由。

對孩子來說,什麼是自由呢?

擁有自己的時間!這就是一種自由,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自由。

那麼,有多少孩子還有自己的時間?

今天是《經典家訓》課的第二天,也是這一主題課的第四期,我又深思了這一問題。

為什麼?

這一次,我直接採用兩本教材,一起呈現在孩子面前,目的是透過增加孩子們的思考強度,逐步“打通”古今中外的家訓,讓孩子們“看到”父母對子女的“期待”,然後試著理解一個現象——

那麼多的家訓,本質上都是“相通”的,要努力做到“觸類旁通”,“學以致用”。

至於究竟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主要是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其實並不重要,最關鍵的還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這個過程中,思考極其重要!

很顯然——

不思考,串不起“老知識”;

不思考,找不到兩本教材的聯絡;

不思考,不知道未來和當下有何關係;

不思考,不明白古人家訓對今人有何益處;

……

不思考,不懂得司空見慣的現象背後,大多隱藏著簡單而深刻的人性!

比如,為什麼在敦煌出現“莫高窟”?

再如,明朝為什麼叫“明朝”?

……

又如,既然困境藏有機遇,那為什麼很多人不去抓,或抓也抓不住?

如何完成這些思考?

自然需要引導!

然後呢?

必須有時間!

必須有足夠的時間!

這就像麵糰發酵,給了酵母,還需要時間!

當然,對於孩子來說,這個時間不是單純的時間,必須一起分析案例,最好是在他人案例的基礎上,引用切身體會的案例。

如此,講起來有細節、有過程、有情緒,能夠挖得深一些,更容易讓孩子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這是在課堂,若是回家之後呢?

孩子自己要去面對很多科目的學習,這就更需要自己去思考,究竟怎麼學,究竟怎麼安排時間,究竟要獲得什麼進步?

問題很多,追根究底——

都在“逼著”孩子要有時間去思考,才能真正解決諸多問題。

否則,鸚鵡學舌、盲目刷題,只能跟著別人的步伐,喪失興趣,甚至連查漏補缺的機會都沒有!

如此迴圈下去,孩子被洪流裹挾——

失去了時間,失去了思考,最終又能是誰?

難道一輩子都要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苦苦煎熬”,失去做自己的機會?

當然,必須指明,我談這些不是否定分數,要知道,想持續提高分數,也必須有足夠的思考時間才好!

既然如此,那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努力保障孩子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尤其是屬於自己、可以思考的時間。

正如在一定的土壤及氣候條件下,大樹都是自己吸收營養、自己生長的!

道法自然,因材施教!若對之全然不顧,失去自己時間的孩子,天長日久之後,還能是誰?

恐怕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

誰都不希望有這樣的一天,我也是……

夜深人靜,回顧兩年前的課後小記,依然非常心痛。

因為,我深深知道,老師和學生,都很辛苦、都很無奈、都很疲憊,我也是初中生的父親,深感解決這一問題非常之難。但無論怎樣,作為孩子們的家長,我們都應該努力,最好是竭盡全力!

夜深人靜,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