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史上最嚴“限遊令”實施近一個月,我們還應關注什麼?

頂端新聞·大河健康報記者 梁露露 文 孫倩文 圖

提起網路遊戲,許多家長都頭疼不已。孩子一開啟遊戲就玩得沒完沒了,甚至還有孩子給遊戲大額充值。而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網路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的每天晚上八時到九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都不允許向未成年人提供網遊。看到此訊息,不少家長喜笑顏開。

史上最嚴“限遊令”已經實施近一個月,隨著網路遊戲廠商和平臺貫徹執行“限遊令”,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的時間得到明顯壓縮。這為解決青少年沉迷電子虛擬產品的問題下了一劑猛藥,彰顯了國家有關部門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的決心。

為何未成年人易沉迷網路遊戲?新規對青少年有何影響?家長如何幫助青少年遠離網路遊戲?

史上最嚴“限遊令”實施近一個月,我們還應關注什麼?

青少年喜歡從網遊中尋找獨立感和掌控感

近年來,我國網路遊戲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問題也引起社會廣泛關切,許多孩子茶飯不思、學業荒廢、深居簡出,對家人不管不問,親情明顯缺失。

國家心理救援隊(河南)暨河南省第十五批援鄂醫療隊隊長、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建宏說,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現在的網路遊戲從操作性到故事情節、畫面的逼真寫實等方面都有了飛躍性進步,青少年在操作過程中有著極強的代入感。即使在成年人中,沉迷網路遊戲的現象也有所存在。而對於自控能力較弱和喜歡新奇的青少年,它的吸引力自然不言而喻。

青少年被稱為第二斷乳期,也被稱為“小大人階段”。一方面,他們的身體發育接近於成人;另一方面,他們的心理特徵從各方面來講還停留在稚氣未脫的青少年階段,強烈的獨立意識和現實中社會、家長、老師仍把自己當孩子對待的現實,會驅使青少年從網路遊戲中尋找獨立感和掌控感。

“網路遊戲還對適應現實困難的青少年有‘替代’作用。在門診中,我發現許多沉迷網路遊戲的孩子性格內向、害羞、壓抑、不善與人交往、社會適應能力較差,既缺乏透過自己努力改變現狀的策略和手段,又有一些和別人交流的心理需求,而透過網路遊戲這個虛擬載體,孩子有一種放飛自我、遊刃有餘的感覺。”張建宏說,以上種種原因,讓部分未成年人難以逃脫網路遊戲的“魔爪”。

“限遊令”對青少年心理有積極影響

15歲的少年陽陽在爺爺奶奶的看護下長大,隔代教育、過度寵愛讓陽陽染上了遊戲癮。沉迷網路遊戲的陽陽,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隨之而來的還有他越來越暴躁的脾氣和越來越孤僻的性格。

面對爺爺奶奶苦口婆心的教導,陽陽始終無動於衷。在他的生活中,除了每日枯燥的學業,便只有網路遊戲。

陽陽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放棄異鄉工作,回到陽陽身邊,想要彌補這些年作為母親的失職。她發誓,無論多麼艱難,也一定要慢慢戒掉兒子的遊戲癮。看到《通知》釋出,她暗暗鬆了口氣,覺得離兒子戒掉網癮、迴歸正常生活越來越近了。

《通知》發出後,不僅國內家長,部分國外家長對中國的“限遊令”也極為讚賞,期盼著他們的國家能有類似的規定。

張建宏表示,沉迷網路遊戲會對一個人的三觀、個性、身心等產生深遠影響,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遊戲服務時間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消退,就是透過限制某種行為,以降低其在將來發生的機率,轉而使這種行為逐漸消退。

同時,“限遊令”會使青少年曾經淡化甚至消失的規矩意識重新建立起來,將“什麼是約束之下的自由”這種理念內化於心,變成自己的自覺和慣性的意識,而不是總挑戰制度、紀律和不尊重科學。

另外,“限遊令”會讓青少年有更多的時間自我覺察,審視網路依賴的非適應性和不合理性,重新塑造適應青少年年齡特徵的全新行為,比如鍛鍊身心、陪伴家人、親近自然、人際交往等,對於恢復家庭氣氛和親子關係十分有利。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遊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事實上,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在“堵”住遊戲上癮的同時,也要善於“疏”。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管理部門、網路遊戲企業、學校、家庭多方要形成合力。

《通知》發出後,不少網友反映,一些家長面對孩子的激烈反抗,選擇妥協並幫孩子人臉認證使其繼續玩遊戲。張建宏表示,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這件事上,家長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家長配合,無論多先進的技術、多好的機制,都有可能派不上用場。

作為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避免其沉迷網路遊戲?

首先,要防微杜漸,預防網路遊戲成癮需要從娃娃抓起,切不可因孩子哭鬧而讓其隨意接觸手機、電腦等,父母工作再忙也要監管和陪伴孩子。

其次,要讓孩子培養廣泛的愛好。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有很強的可塑性,當孩子出現良好行為時,如規律鍛鍊身體、定期和朋友交流、時常幫助別人,家長應及時給予讚揚和肯定,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陽性強化法。它會輔助孩子使其逐漸牢固化,慢慢將一些建設性行為變成自覺行為。

還可以和孩子制定一個小小的家庭內部合同,讓孩子按計劃控制打遊戲的時間,執行較好時給予鼓勵和適當的物質獎勵,反之應給予適當的懲罰,這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

“對於已經有網癮的孩子,家長應幫助孩子分析其網路成癮的主客觀因素。對於孩子在青春期的困惑和煩惱,多一些傾聽、支援、接納,少一些說教、斥責、貶低,鼓勵孩子投身於和現實世界的互動之中,因為現實世界遠比網路遊戲更精彩、新奇,更具有挑戰性。”張建宏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