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搖晃,能夠安撫、哄睡寶寶?

前文提到

,前庭覺影響著我們的平衡感和空間感,與嬰幼兒時期的腸絞痛、大運動發展等息息相關。當然,前庭刺激不限於此,它還具有

減少哭泣、促進睡眠、改善認知、提高記憶

等功能。

與前庭疾病相關,卻常常不被重視的常見症狀包括

短期記憶困難、注意力缺失、算術和閱讀能力低下

。當孩子前庭系統不發達時,他們大腦無法從眼睛、耳朵、重力或身體運動中獲得正確資訊。

無法獲得正確資訊,這會使得他們的大腦和身體感到不安全。

當不安感產生,孩子的生存應激模式就會開始,從而影響認知

然而,大多數人對前庭系統的瞭解不多,因此

常常以

為是孩子自身態度或智力問題, “左耳進右耳出”或不願意“站有站像、坐有坐像”,而不是前庭發育的缺陷。

為什麼搖晃,能夠安撫、哄睡寶寶?

1

緩解壓力

首先,前庭系統與情緒能力有關。前庭刺激,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促進睡眠、減少疼痛和哭泣。

前庭系統,從整個身體接受感受性輸入,並且它與皮質前額葉區域的連線可以提供情景資訊。因此,

前庭的刺激,調節了中樞神經系統的多個有關情緒的中樞,從而影響人類情緒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感覺到前庭覺與情緒的關係。

從搖籃中的新生兒,到搖椅上的老人。從遊樂場上的鞦韆、蹺蹺板,到年老退休後的廣場舞

。人的一生中,經常用刺激前庭的活動,來放鬆身心。

前庭系統有神經纖維,連線到情緒中樞。對前庭的刺激能夠改變激素的分泌、減輕壓力。當遇到壓力時,身體會啟動兩個神經內分泌軸以應對變化,即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HPA)系統和交感性腎上腺髓質(SAM)系統,進而

刺激垂體和腎上腺激素的釋放,如腎上腺素、皮質醇等

[1]。

前庭系統與HPA軸相連——對前庭的刺激,直接抑制HPA軸並降低皮質醇(即壓力荷爾蒙)。同時,刺激前庭能夠啟用海馬結構,進而抑制HPA軸、

增加GABA的釋放,從而改善情緒,並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

臨床上,醫生們已充分認識到

前庭功能障礙與焦慮/抑鬱

之間的聯絡。不僅前庭障礙患者會經常出現恐懼症、焦慮和抑鬱的症狀,而且恐慌和焦慮症患者也會出現前庭疾病,如頭暈和失去平衡[2]。抗抑鬱藥,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以緩解與焦慮有關的頭昏眼花[3]。

在對嬰兒前庭覺的研究中,科學家會監測皮質醇的資料,來分析其與壓力的關係[4]。

皮質醇水平的升高,是衡量應激反應的一種指標

。將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第一組僅進行觸覺刺激,第二組則進行聽覺、觸覺、視覺和前庭刺激。收集的唾液樣品顯示,僅觸覺組的嬰兒皮質醇水平增加,也就是僅觸覺刺激可能會增加嬰兒的應激反應;而

接受多感覺刺激的嬰兒皮質醇顯著下降,睡眠

最好,哭聲極少。

為什麼搖晃,能夠安撫、哄睡寶寶?

cc: lexingtonfamily。com

02

促進睡眠

前庭刺激還能夠促進睡眠。透過刺激前庭,激發睡眠誘導區,如孤束核(NTS)和中縫背核,從而增加五羥色胺的釋放。

根據WHO的統計,

全球約27%的人患有睡眠障礙,中國有超過3億人有失眠障礙

[5]。對於產後父母,嚴重的睡眠不足更為常見。產後荷爾蒙激素的改變,導致生物鐘紊亂,再加之頻繁夜醒、照顧寶寶,睡眠不足時刻困擾著新手爸媽。睡眠不足會引起煩躁和壓力。當失眠時,負面情緒和情緒波動很容易溢位,甚至讓人更加恐慌第二天是否能夠入睡,從而導致惡性迴圈。

睡眠,對於寶寶來說,更為重要

嬰幼兒時期,睡眠是大腦發育的最重要方式

。在睡眠中,大腦突觸會進行整理和最佳化,從而將真正需要的知識儲存下來。經過小睡的嬰兒,記憶力會更好。相反,睡眠不足,可能會導致認知缺陷、發育遲緩等。每日睡眠少於10個小時的嬰幼兒,在5歲時表現出高達3倍的內在問題,如多動症[6]。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

前庭系統與睡眠之間存在聯絡

。前庭刺激能夠激發睡眠誘導區,如孤束核(NTS)和中縫背核(DRN)。其中,經過刺激的前庭,能夠啟用中腦,從而刺激包括中縫背核在內的五羥色胺(serotonin, 5-HT)神經元核團。

眾所周知,5-HT被認為與睡眠、焦慮和抑鬱等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7]。

前庭的刺激,增加了5-HT的釋放,分泌了生長激素。生長激素的釋放,促進了REM(快速眼動)和非REM睡眠,尤其是在睡眠動力減弱的時候

[8]。

並且,前庭刺激可以

透過緩解

疼痛,來調節睡眠

。前庭系統與丘腦、下丘腦、孤束核等相互作用。詳盡的文獻研究表明,

前庭系統能夠調節這些區域的活性,以啟動疼痛調節反應

。並且,前庭的刺激還能夠調節體感知覺和注意力,增加痛感的閾值[1]。

我們都知道,

寶寶在搖晃中更容易入睡,這也是搖籃吊床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大範圍使用的原因

。搖晃,就是刺激前庭。研究表明,搖籃床能夠促進睡眠,並且能夠改善呼吸肌無力患者的睡眠[9]。並且,

在搖擺中入睡,身體更為放鬆,睡眠潛伏期顯著減少,即入睡更容易

[11]。

眾所周知,寶寶的睡眠週期跟成人是不一樣的。嬰兒的睡眠週期只有30-45分鐘,而成人是90分鐘左右。並且,REM的比例不同。嬰兒有一半的睡眠時間都是REM淺睡眠狀態。到了4月齡左右,睡眠開始逐漸成人化,睡眠週期和睡眠模式會發生改變,這也是這個月齡會出現睡眠倒退期的原因。

研究發現,

前庭刺激能夠增加

深度睡眠的時間、促進睡眠模式的成熟

[12]。在一組對34-37矯正周齡的早產兒的對照試驗中,前庭刺激組接受了2周,每天3次,每次15分鐘的前庭刺激。2周後,沒有接受任何刺激的對照組,REM淺睡眠(active sleep)和安靜睡眠(quiet sleep)的比例沒有明顯變化。相反,

受到前庭刺激的治療組,REM淺睡眠的比例顯著下降,安靜睡眠的比例增加

。因此,學者認為,前庭刺激能夠促進睡眠方式的成熟。

為什麼搖晃,能夠安撫、哄睡寶寶?

03

減少哭泣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嬰兒不太可能會進行無意義的哭泣

。為了使其系統正常運轉,沒有問題的嬰兒應該”永不哭泣”。從能量的角度來看,過度哭泣所消耗的能量,是安靜的睡眠狀態的20倍[13]。若是沒問題,嬰兒只會把精力放在成長上,而不是浪費在哭泣上。

因此,

人類幼崽的哭泣應該是有理由的,是一種求救訊號

[13]。它們的痛哭,是向父母傳達一個資訊——他們不舒服,需要滿足生理或情感的需求。寶寶哭泣,不僅他們難受,也會牽扯父母的神經系統、提高心跳[14],也可能會破壞女性對“完美母親”的幻想,認為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15]。

對於新生兒無理由的哭泣,前庭刺激能幫上很大的忙

。我們經常在《動物世界》裡看到,當哺乳動物想移動他們的幼崽時,媽媽通常會將寶寶叼在嘴裡。在行走過程中,媽媽通常速度較緩,這種有規律的慢速晃動,會使得幼崽發生鎮靜反應(calming reflex),心率降低。

當人類將寶寶抱在身上,也有類似的鎮靜反應,尤其是輕輕地搖晃寶寶

新手爸媽估計都聽過“5S安撫法”,正是與鎮定反應相關[16]。與吸吮、哭泣等反射一樣,鎮定反應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從石器時代開始,嬰兒就是在媽媽的身上長大,持續地被晃來晃去

。然而,自從進入工業時代,嬰兒逐漸被剝奪這種舒適的搖擺,被迫躺在冷冰冰的嬰兒床上,並認為過度的親密會讓孩子不獨立。

其實,

這對於新生兒來說,其實是很殘忍的。

在子宮的9個月,胎兒不斷受到刺激,“天鵝絨般的子宮壁緊緊包裹著他們,他們經常晃晃蕩蕩,周圍充斥著血液流過胎盤/臍動脈的聲音”[16]。

因此,被放在床上的寶寶,仍未習慣無法獲得100%實時線上的安撫,一點點小刺激就會哭泣不止。面對這種哭泣,不少父母會以為是新生兒太過脆弱,必須保證環境安靜和動作柔和。然而,5S法發明者Harvey Karp認為,

這種小心翼翼阻礙了鎮定反射

我們都知道,當寶寶大哭時,輕輕將寶寶抱起並搖晃,能夠很好地安撫寶寶(搖晃,就是“5S安撫法“之一)。

透過搖晃產生的前庭刺激,增加了大腦的血清素水平,從而穩定寶寶的情緒

。血清素,又稱為“快樂素“,對情緒控制、睡眠和注意力等有調節作用。比如甜食能夠解壓,就是血清素的作用(碳水化合物—>血糖升高—>胰島素升高—>血清素升高—>快樂)。

早在1966年,就有研究說,每天搖晃寶寶半小時,可以減少新生兒的哭泣。並且,如果是

將寶寶抱在胸口,而不是搖籃,更能有效抑制哭泣,因為接受的刺激更多、刺激的變化更大

[17]。

在一組3-12周齡的對照試驗中,每天平均被背在身上2。16小時的嬰兒組,哭泣時間只有0。63小時;相比之下,每天平均只背1。23小時的參照組,哭泣時間則高達1。28小時。也就是說,

多背40分鐘的寶寶,可以將哭泣時間減少51%

[18]。

為什麼搖晃,能夠安撫、哄睡寶寶?

由於篇幅有限,這一篇就到這裡了。總的來說,

前庭系統對情緒控制有很大的作用。對前庭的刺激,能夠增加五羥色胺和生長激素等的釋放,從而

緩解壓力、減少哭泣

。此外,對前庭的刺激,還能夠

讓寶寶更快、更安穩的入睡,並且增加深度睡眠,促進其睡眠模式向成人轉換

在下一篇、也就是前庭覺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們會討論

前庭系統對認知功能的作用,包括記憶、注意力和學習能力等,以及真的會談談怎麼刺激前庭啦

~

2020年就要過去,以此文獻給一路陪伴我們成長的各位。

2020年,是曲折艱難的一年。在磨難中,螢幕前的你我努力前進著,不斷打怪升級。希望來年,這個世界更美好。

人生海海,山山而

川,不過爾

爾,新年快樂。

本文由雙築起稿

文章配圖和文字版權歸背媽媽天天向上所有

禁止盜用

參考文獻

[1] Sailesh, Kumar Sai, andJ。 Mukkadan。 “Controlled vestibular stimulation: A novel treatment forinsomnia。”system12 (2013): 13。

[2]Staab, Jeffrey P。 “Chronic dizziness: theinterface between psychiatry and neuro-otology。”Current opinionin neurology19, no。 1 (2006): 41-48。

[3] Horii, Arata, AtsuhikoUno, Tadashi Kitahara, Kenji Mitani, Chisako Masumura, Kaoru Kizawa, andTakeshi Kubo。 “Effects of fluvoxamine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subjective handicaps of chronic dizziness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neuro-otologic diseases。”Journal of Vestibular Research17, no。 1 (2007): 1-8。

[4] White-Traut, RosemaryC。, Dorie Schwertz, Barbara McFarlin, and Joseph Kogan。 “Salivary cortisoland behavioral state responses of healthy newborn infants to tactile-only andmultisensory interventions。”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Neonatal Nursing38, no。 1 (2009): 22-34。

[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3/21/c_1124261430。htm

[6] Sivertsen, Børge,Allison G。 Harvey, Ted Reichborn-Kjennerud, Leila Torgersen, Eivind Ystrom, andMari Hysing。 “Later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sleep problems in toddlers: a longitudinal study。”JAMA pediatrics169, no。 6 (2015): 575-582。

[7] Ren, Jing, DrewFriedmann, Jing Xiong, Cindy D。 Liu, Brielle R。 Ferguson, Tanya Weerakkody,Katherine E。 DeLoach et al。 “Anatomically defined and functionallydistinct dorsal raphe serotonin sub-systems。”Cell175,no。 2 (2018): 472-487。

[8] Kerkhofs, M。 Y。 R。 I。 A。M。, Eve Van Cauter, A。 N。 N。 E。 Van Onderbergen, Anne Caufriez, Michael O。Thorner, and Georges Copinschi。 “Sleep-promoting effects of growth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in normal men。”American Journal of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64, no。 4 (1993): E594-E598。

[9]Iber, Conrad, Scott F。 Davies, and Mark W。Mahowald。 “Nocturnal rocking bed therapy: improvement in sleepfragme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muscle weakness。”Sleep12,no。 5 (1989): 405-412。

[10] Woodward, Suzanne,Edward S。 Tauber, Arthur J。 Spielman, and Michael J。 Thorpy。 “Effects ofotolithic vestibular stimulation on sleep。”Sleep13, no。6 (1990): 533-537。

[11] https://raisingchildren。net。au/newborns/sleep/understanding-sleep/about-sleep

[12]Cordero,Leandro, David L。 Clark, and Louis Schott。 “Effects of vestibularstimulation on sleep states in premature infants。”American journal of perinatology3, no。 04 (1986): 319-324。

[13] Wells, Jonathan CK。“Parent-offspring conflict theory, signaling of need, and weight gain inearly life。”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78, no。 2(2003): 169-202。

[14] Gustafson, Gwen E。,Rebecca M。 Wood, and James A。 Green。 “2。 CAN WE HEAR THE CAUSES OFINFANTS‘CRYING?。”Clinics in developmental medicine152(1999): 8-22。

[15]Frodi, Ann M。,Michael E。 Lamb, Lewis A。 Leavitt, and Wilberta L。 Donovan。 “Fathers’ andmothers‘ responses to infant smiles and cries。”Infant Behaviorand Development1 (1978): 187-198。

[16] Karp, Harvey。 “Thefourth trimester and the calming reflex: novel ideas for nurturing younginfants。”Midwifery today with international midwife102(2012): 25。

[17] Gordon, T。, and B。 M。Foss。 “The role of stimulation in the delay of onset of crying in thenewborn infant。”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8,no。 1 (1966): 79-81。

[18] Hunziker, U。, and B。Barr。 “Increased carrying reduces infant crying。”Pediatrics77(1986): 641-648。

本公眾號內容均系本人原創,轉載請經過本人許可並註明出處,未經許可盜用必維權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