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茶馬古道,把文化刻入石頭

感謝您與胡老師一起,看上過的課,讀過的書,陪伴的學生,走過的遠方……

1

2019年夏天,受好友相邀,在“水果之鄉”雅安市漢源縣九襄小住。在朋友陪伴下,我們到毗鄰九襄的貢椒產地清溪鎮看發電風車,不經意間踏上了一條古路。朋友說:這便是茶馬古道。

我一下子肅穆起來,難掩激動之情。

茶馬古道,把文化刻入石頭

這是一段儲存完整的古道,由於地勢偏僻,又在山上,並未經受太大的破壞。看著已經踩得光溜的石板,沿著古人的腳步行上一段,腦海中不由得想象起那時的場景。

路道崎嶇,背夫們彎著腰,一步一步,在或寬或窄的道路上艱難前行。他們剛剛路過一段懸崖峭壁,要下坡了,把一根丁字形“拐筢子”撐在茶包底下。路遠無輕擔,這樣的歇息不知已經過了好多次。偶爾,有馬幫從身邊經過。

無論是馬還是人,渾身都刻滿了荒涼。由於太過艱險,每一天,他們只能行走20-30裡。

茶馬古道,把文化刻入石頭

閉上眼,似乎能聽到時代跳動的音符。

無法想象,

那般窄窄的人畜小道,曾有過那麼宏偉博大的浪湧

。那些肩扛馬馱的腳步,一走就是上千年。

2

茶馬古道,把文化刻入石頭

雅安,作為茶馬古道的基座之一,承受住了驚心動魄的衝擊,沒有讓歷史失望。因此,在審視雅安文化時,對茶馬古道的貢獻有著很大的分量。

不過,現代人對茶馬古道的印象早已有堵塞,越來越少的人知道它了。歷史,本就坎坷,很遺憾,它被淡忘。對於茶馬古道,這是一種愧對。

茶馬古道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已顯得沉悶睏倦又浮躁。很多人即使曾走上那麼一段,也不過是數碼照片的背景。人們記住的,不是古道的繁華滄桑,而是曾在那裡拍過照。

即使我看到的那一段,都有好多為了畫面而經過了“打造”。我不得不繼續往前走。

這一次,我終於能靜下心來,透過歷史的眼眸,去聆聽那些逝去的腳步聲。作為現代人,應該去觸控這樣的文化基因,感受歷史的文化脈搏。

3

望文生義,茶馬古道就是運送馬和茶或透過馬運輸茶的古代交通要道。最主要的是兩條:一條起點在雲南(滇藏茶馬古道),一條起點便是雅安(川藏茶馬古道)。它一直延伸到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這也是我昨天專門介紹雅安的原因。

雅安,何來底氣承受得住這般厚重?

茶馬古道又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這些物品是怎樣進行運輸和交換?是哪些人帶著這些物品走在這條道上?這條道又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4

漢武帝的很大功勞,是處理好了與外族的關係。有人說,漢武帝讓中國人明白了一個道理,外族是可以戰勝的,只要有信心,無需害怕。比如對匈奴的抗擊。

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在和平狀態下,內外之間,可以有很多的交流;這些交流,可大大促進文明的程序。

因此,茶馬古道發源於漢朝(也有說更早的),並不顯奇怪。

5

茶馬古道,把文化刻入石頭

最初的交易,跟生活生存緊密相關。

青藏高原藏民生活區,海拔大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為了有效抵禦寒冷,藏民需要以含熱量高的糌(zān)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等為主食。但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

在很多次偶然中,他們發現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能防止燥熱。

但藏區不產茶。

而在高原的下方,卻又存在另一種情況。由於役使和軍隊征戰需要大量騾馬,飼養數量又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

茶馬古道,把文化刻入石頭

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相互互問候。

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在互補因素越來越強烈的影響下,漢區與藏區的交易聯絡也越來越緊密,逐漸形成一種趨勢,並進而固著為一種文化。

不過,如果文化太過厚重,有時便成了一種負擔,而雅安的文化負擔就來自於茶馬古道。以致我們今天看來,都仍然驚心動魄。

6

得地理之利,四川是茶文化的發源地,雅安盛產茶葉,自然成了茶馬古道的起點。

只是,要成為一種文化的基座,從來不會很輕鬆。

從雅安出發往西、往南,往西北,很快便遇到青藏高原餘脈的阻隔。這些天塹,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讓很多人生出畏懼。

往西走,便闖入二郎山。且看一首歌:二呀二郎山,高呀麼高萬丈。古樹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崗;羊腸小道難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擋那個被它擋。

這不是假話,即使二郎山現在打通了公路隧道,它的隧址海拔也達2200米,主洞長達4176米,被稱為開工時是國內最長、埋藏最深、海拔最高、地應力最大的特長山嶺公路隧道。

這條路太難。因此,這條線只算輔路。很多人選擇的,是從另一個方向,繞到瀘定。那便是翻越泥巴山。

在雅安市滎經縣和漢源縣之間的泥巴山,是翻越大相嶺這個著名氣候分水嶺的必經之路,主峰高3300米,山雖不高,路卻艱險。它的埡口海拔是2552米。

可見,無論選擇走哪邊,都註定不是一段暢達的路。

而這些,僅僅是一個開始。

我所在的清溪茶馬古道,就在翻過泥巴山後的半腰。

眺望著延綿的山脈,想著挑夫和背夫們既要跋山,又要涉水的行程,彷彿看到了當年的熙熙攘攘,彷彿聽到了穿越時間的聲聲吆喝。

每一座山,每一處水,都阻止著他們,不能輕易走入。

那些一雙雙平凡的腳,沒有留下印痕,卻把文化刻在了一塊塊石板,一方方土壁上。無數個普通的背影,成就了傳奇般延續一千多年的恢宏。

7

於是,一代代背夫從雅安出發,走天全,翻二郎山,經瀘定到康定,形成“小路茶道”;還有一些選擇由雅安,滎經越泥巴山,穿大相嶺、飛越嶺,經瀘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

在大小茶道會合的地方,

瀘定

,明天見。

(本文修改稿發表於2020年第10期《中學語文教學》;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文/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