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生“氣”得的胃病,都是肝氣鬱結嗎?

所謂肝氣鬱結就是生氣,“氣”壞了胃,生氣得的胃病,都是肝氣鬱結嗎?

很多朋友見了生氣得的胃病,就認定是肝氣鬱結,見了口苦的症狀就要用柴胡,這種思維對嗎?有問題!

生氣得的胃病,大多數中醫就想到用柴胡類方了,到底都能不能按照肝氣鬱結來治療?那就看有沒有柴胡證了,經方派的老祖是張仲景,醫聖的作品《傷寒雜病論》那些氣證,有柴胡證的時候,仲景就用柴胡類的方子,柴胡用量最小的的方子是柴胡桂枝湯,這個方子柴胡的量也是四兩,像大柴胡湯小柴胡湯用的量更大,八兩,那麼就是說生氣得的胃病,有柴胡證,才考慮用到大量柴胡,這個證型的胃病,大凡就是時下中醫說道的肝氣鬱結或肝氣犯胃的型別了。

那麼,問題來了,生氣得的胃病,都看做是肝氣鬱結,要用柴胡類方?相信很多朋友都用錯了,所以調理胃病,總是得不到好的效果。

我給大家說說,看胃病,你繞開肝氣鬱結、肝氣犯胃的怪圈,思路就會很開拓,效果會大幅度提升,胃腸病,有柴胡證,就考慮用柴胡類方,是不是很簡單?那怎麼鑑別有沒有柴胡證呢?

大家公認的柴胡八症,口苦、咽乾、目眩、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胸脅苦滿、往來寒熱,上述八個症狀,佔的越多,對應的就越準,憑“單據一怔便是”的思維肯定不對(這個概念以後講),有失偏頗。

其實柴胡八症的說法,不是單指的柴胡證,而是指的小柴胡湯證,柴胡證是什麼?我們看漢代的中藥大辭典《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呵呵,一本薄薄的小書,多少中醫窮其一生也沒讀懂,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推陳出新”這個名詞竟然出現在漢代,當初的皇家可能不知道這個事,否則是不是要惹大麻煩?變革出現在那個年代?我記不清了,是不是清朝?話題跑偏了,回到柴胡證上來,柴胡證最重要的意義是推陳出新,【胃中結氣+飲食積聚+推陳出新】,這個模式,簡單說就是樞轉胃腸,

見到口苦或者見到生氣得的胃病就用柴胡,大錯特錯!說個特殊情況,《本經》說柴胡苦平《別錄》說柴胡寒,藥性是苦寒,入方柴胡量又很大,那麼,裡虛寒的病人,尤其是下焦寒甚至腹瀉的病人,看著生氣胃不好,上焦有口苦口乾的熱像,是不是用柴胡就錯大了?下焦會更寒,腹瀉加重,諸君,仲景怕大家亂用,立方三瀉心湯,專治上熱下寒的胃腸病。

高深的題目,看不懂的朋友,請不要亂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