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高階的養老,一定要把自己從高能耗生命變成高能量生命(二)

☀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內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臺!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高階的養老,一定要把自己從高能耗生命變成高能量生命(二)

夕陽無限好,好在哪裡呢?我們在晚年知道

養志了,要養善了,要養氣了,要養謙德了,要養根了

。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就要抓緊每一分每一秒,把我們的精氣神養上來,把我們的正氣養上來,把我們的福氣養上來,把家傳好。

生命三寶,有根、有志向、有正氣,人就活起來了。養老貴在養這三個東西。

我們老人最要處理好的是家庭關係。

夫妻關係和兒女的關係、兄弟之間的關係,無論有什麼矛盾,我們當下把我們的念頭換掉。原來都認為人家錯了,他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只要你動了人家錯的念,一定就帶來相互衝突的結果。現在要改變衝突,怎麼辦呢?說“我錯了”。這個說不一定要當著面說的,當著面說他還不理解,他認為你是不是在諷刺他。不一定當著面講,在背後也可以真誠地說“我錯了”。特別是夫妻之間,不能講理,要講道、講謙德,要反思我們內心裡面有沒有傲氣。不要看嘴巴上多麼的客氣,你內心裡面瞧不起對方,就已經動了傲氣了。你內心裡面覺得他錯了,就動了傲氣了。反過來,內心在想我錯了,我錯在哪裡,就叫有謙德。內心的活動也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別人是看不到的,我們自己一反省就很清楚。

我過去總覺得我太太不如我,心裡面就有點傲氣,瞧不上人,嘴巴上還不說,心裡面就有一種瞧不上人的那種態度。後來突然有一件事情讓我醒悟。哪件事情呢?我太太喜歡看雜誌,但是其他雜誌都不看,就看一本雜誌,叫《讀者》,大概看了有十年了,每期都看。我是不看《讀者》的,我說那種文章太淺了,有什麼好讀的。我傲氣。我說要讀就讀經典,還讀《讀者》幹嘛。我太太看過《讀者》以後,她就喜歡把她看到的東西跟我來分享。因為我傲氣,我就不願意聽她的,有時還給她潑冷水。突然有一次,我意識到自己傲慢了。後來我太太跟我分享《讀者》內容的時候,我就細心聽,我越認真聽,她就越賣力地講,她越賣力地講,我越認真聽,兩個人關係越來越好。你看看,把自己放低了關係就好,你要瞧不上她兩個人就對立。有時候我太太提到的這個文章的確不錯,我就說,這文章很好,我在講課的時候可以引用,這是很好的例子。以後我太太讀《讀者》的時候,她就專找我喜歡的那些故事來讀,提供給我。這樣我們的關係就更好了,她就變成我的助手了,我要什麼文章她就給我提供什麼文章。所以人只要一謙虛,跟人的關係就好了。現在我太太看《讀者》,她最喜歡看我要的那些東西,其他內容她都不看了,夫妻感情就越來越好。

“自作孽,不可活”,假如過去犯錯誤,現在還犯錯誤,那就有惡果了,逃都逃不掉。

下面給我們做了個總結。“《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多福“就是五福。五福從哪裡求呢?求自己,從轉念頭來求。智者講了四個念頭,積德、包荒、和愛、惜精神。概括成兩個念頭,就是”我幫你“、”我錯了“。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這個就結合了凡先生自己的經歷來講。”此天作之孽“,說明你命裡面有不能做大官、不能生兒子的那個種子。”猶可得而違“,現在你甭理它,把念頭換掉。

”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以前做了什麼事不要管了,當下”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這是自己當下做的福,當下就能享受。

對我們”了凡養老班“的老人來說,參加”了凡養老班“之前的種種都讓它死掉,參加這個班之後我們把念頭轉過來,我們知道要敬祖了,我們知道要養根了,我們知道說”我錯“了,我們知道要傳家了,我們知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了,我們就幫人了,從此以後我們的養老就走上了夕陽紅起來的道路。不管以前夕陽紅不紅,以後我們的夕陽肯定紅起來。就是說一定要把這個念頭給轉過來。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人讀《易經》就能成君子,不讀《易經》很難成君子。《易經》是把人從凡夫變成君子的一本書。這本書講什麼呢?講的趨吉避凶。就是告訴大家,什麼是吉、什麼是兇,什麼是福、什麼是禍。人誰不追求五福呢?關鍵是大家不瞭解五福,只知道發財重要,不知道長壽重要,不知道富貴的“貴”重要,也不知道康寧重要。

經典都是告訴我們,人生究竟應該要追求什麼東西、如何得到。《了凡四訓》也是這樣子的。所以透過這次學習,大家就知道什麼叫吉凶,也就知道如何趨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假如說天命是一定的,要講趨吉避凶就做不到了。天命是可以改變的,念頭一變我們的生命景象馬上就變。大家不信可以試試看,關鍵就在那個念頭上。你動個來學《了凡四訓》的念頭,那你認識的都是一批想連根想傳家的朋友。你如果動個念,我想去打麻將,你肯定碰到的都是一批“麻友”。就在那一念之間,我們的生命就發生了改變。只要念頭變,生命就可以改變,動善的念往福上走,動惡的念往禍上走。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是講的《易經》的開章第一義。《易經》是很長的一部經典,講了六十四種生命狀態。不管它有多長,不管它內容多麼的豐富,說過來說過去,就表達了一個意思,要積善,積善家業才能代代傳承。

中國人對傳家是非常重視的。生命是在家族傳承當中孕育的,沒有家族的傳承哪有我們的生命呢?所以我們來到這世界,傳家是第一道義。要把祖宗的家業傳下去,代代興盛。

怎麼傳家呢?積善,動善念,做善事。《易經》給我們講了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其中最重要的是"惟謙受福",謙德是善,傲慢是不善。

所以祖宗留傳給我們的經典,都是幫我們

振興家業的。我們讀這些經典,就能夠找到振興家業的原理和方法。老人養老貴在養傳家的志向,志向一衰生命就衰了,生命就沒意義了。

人生有三個寶。第一個,就是有根。

樹有根,根深就葉茂。我們老人養老貴在養這個老根,根連上了生命就有力了。

第二個,養老最重要的還要養志向。

人有志向才有志氣,我們要把傳家的志向給立起來。如何實現我們的志向呢?”立命之學“講的就是實現我們志向的方法和原則。這些天我們在一起學習《了凡四訓》,老人們更加歡喜,這個歡喜就是有正氣。

生命三寶,有根、有志向、有正氣,人就活起來了。養老貴在養這三個東西。

”汝信得及否“。最後智者問了凡先生一句話:我跟你講的這個立命之學,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福田心耕,求長壽得長壽,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貴得富貴,求健康得健康,求兒女孝順得兒女孝順的道理你相信嗎?這是智者問了凡先生的。假如了凡先生相信了,他就得益了。假如他懷疑,智者等於白講。如果他有百分之五十的相信,他就得百分之五十的受益。假如他只有百分之三十相信,就得百分之三十的受益。信心很重要。我們在一起學習《了凡四訓》,我們相信《了凡四訓》能幫我們實現傳家的目標嗎?如果你相信了就得益了。

- END -

文章

版權屬於作者,文中觀點不代

表釋出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