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如何學中醫古文?送你12法(附文言文學法)

【免責宣告】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如何學中醫古文?送你12法(附文言文學法)

醫古文,是學好中醫的一門必修基礎課,是通向開啟祖國古典醫學寶庫的一把金鑰匙。因此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至關重要的。筆者在醫古文學習中,根據親身體會,總結出一些學習方法,用其學習古典經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概述為醫古文學習十二法,供初學者參考,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中心概述法:

是指學者在學習每篇課文前應首先了解課文前“說明”中交代的時代背景、作者、文章出處、中心大意等。這樣,學者不但能做到胸中有數,在學習中逐步深入,而且對不同時代的字詞大意和文章風格還能有所鑑賞。

例如學習“《脈經》序”時,就必須知道本文出自《脈經》,作者王叔和,魏晉之際的醫學家。《脈經》共十卷,是我國最早的脈學專著。本文指出了脈診的重要性和複雜性,說明編著《脈經》的原因及其內容體例,勉勵後學者深入鑽研,趕上前賢。知道了這些後,就能很輕鬆地邊閱讀邊理解到文章大意。

其次,根據文章“說明”,還可提供兩種學習方式:一是根據交代的年代,可將文章按時代先後次序排列一下,然後可按文言的接近程式歸為三大類。一類是先秦兩漢文章,如醫師章、秦醫緩和、“素問”三則、異法方異論等;二類是晉代至宋金時期的文章,如《脈經》序、《甲乙經》序、養生論、極言篇等;三類是明、清兩代的文章,如贈醫師葛某序、醫原、諸醫論、《本草綱目》原序等,透過這種由古到今、承上啟下、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可以瞭解和鑑賞到不同時代的文言變化和文章風格。

二是根據說明中交代的體裁和內容,可將文章分門別類,常可分為醫史文獻,如秦醫緩和;醫家傳記,如華佗傳、李時珍傳;醫著序文,如《傷寒論》序、《類經》序;醫學論文,如標幽賦、小兒則總論;醫案醫話,如醫案三則、醫話二則等等。

透過這種分類學習,綜合對比,便於集中學到同類有關知識和寫作技巧,可以提高古漢語的閱讀能力,上述從縱橫兩個方面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初學者從宏觀上把握到學習門徑,利於知識積累、比較,便於掌握語法規律。

二、準確朗讀法:

是指透過準確、熟練、富有感情的閱讀,體會文章的感情含義。準確朗讀是獲得古代漢語感性認識的主要途徑,而感性認識是學習醫古文的必要條件,感性知識越豐富,越深刻,理性知識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練。

正如俗話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現代漢語是這樣,古代漢語更應如此。

初學者在閱讀的時候,不僅要默讀,更重要的是要朗讀,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含義,才能理解得深,記得牢。對於一些文理優秀的文章,最好能全篇背誦,如“大醫精誠”、“《傷寒論》序”等都是較好的思想教育篇。既學到了語言,又學到了思想,實為一舉兩得。

醫古文是學習古典醫籍的文學基礎,如初次印象錯誤,將怡害不淺。特別是古漢語中的古今字、假借字通用,它們有音同字異的,有音同義否的。如“解蔽”篇中“水動而景搖,人不以定美惡”句子“景”字(同“影”)就得念影,方能譯出原文的真實意義。故在閱讀的時候,要準確把握每個字的字音,切不可望文生義,對於一些生字,要藉助古漢語字典予以解決。

三、字詞辨析法:

是指對文章中的字詞認真歸納、比較,準確理解其含義。古漢語由於時代的不同,使詞義範圍發生了種種演變。詞義範圍演變有三種形式,即擴大、縮小、轉移,注意從這三方面分析詞義的變化,對於正確地掌握詞義,是很有益的。如“菜”,古代專指蔬菜,今則蔬菜、魚肉蛋等統稱為菜,即訶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如“禽“,古代泛指鳥獸,現則專指鳥類為禽。有的詞義發生了轉移,“涕”,古代指“眼淚”、“哭泣”,現在專指“鼻涕”。

另外還要注意對一詞多義、同義詞、詞類活用等加以辨析。在學習中,要注意運用歸納法和比較法,把一些字詞的意義、用法加以歸納、比較,透過前後文對比、古今對比,找出其相同之處與不同之點,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摘錄在筆記本上,以提高學習效率。例如虛詞“夫”字,就有三種意思:

①置在句中,作代詞,多起提示作用,常譯為“那”或“這”。

②置於句首,作助詞,有提起全句,開啟議論或承括上文繼而議論的作用,一般不對譯。

③置於句末,作語氣詞,表示感嘆。譯為“何”、“麼”、“哪”等。

再如文言“走”字,現代稱“跑”,現代的“走”字,古代稱“行”。透過古今對比,便了解到了相互區別。全國高等醫學院《醫古文》教材文末均列舉了重點單詞,對初學者很有幫助。由於虛詞關係著語句的修飾、限制、關聯、組織和語氣,因此,理解虛詞,對文章的全面瞭解,尤其對作者深含之義與弦外之音的揣摩,每每具有重要的作用。

對於常見的文言虛詞,如人稱代詞“之”“其”,特殊的助詞“者”和“所”,介詞“以”“於”“為”,連詞“而”“則”“然”“且”,疑問代詞“何”“安”“孰”“胡”“焉”“曷”,表語氣的助詞“也”“矣”“乎”“哉”“焉”“耳”等要能熟練地掌握其使用範圍。

另外在進行字詞辨析時,還必須掌握一些漢字常識,如漢字的構造、古今字、通借字、異體字、繁簡字等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四、層次分析法:

是在辨析字詞的基礎上進一步逐層分析課文,推敲其中大意。它包括句中片語的結構,句子的型別、句子的形成、每句話的意思以及上下文之間的關係。要準確地理解句子的意義,就必須瞭解各類片語的不同結構關係。

如聯合片語、偏正片語、述賓片語、述補片語、主謂片語、復指片語、介賓片語等。在分析述賓片語時要注意對具有使動關係,如“生之”、“藥之”,意動關係,如“業醫”、“輕身”,為動關係,如“殉物”等複雜關係的辨別。

實際上,我們在課文中接觸到的各類片語往往比較複雜,只要注意在上述基本片語基礎上分辨,是不難區分的,初學者最好用圖示法練習一下複雜片語的結構關係,對分析課文很有幫助。句子型別按用途來說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四種。按結構型別來說可分為主謂句、省略句、無主句等,區分了這些,有助於體會語感和加深對句子的理解。

經過上述分析後,還需判別單句、複句型別(如並列關係、遞進關係等)和句了構成成分(如主語、謂語、賓語等),總結句子的意思,分析出上下句間的關係,進而總結出每一自然段的段落大意。不過古漢語句子構成成分與複句型別與現代漢語基本一樣,只要稍藉助參考資料,是不難理解的。可見層次分析是語法的具體應用,是進行譯文的基本功,所以必須熟練掌握。其次,初學者還應多做一些句讀練習,為將來閱讀古醫籍,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為只有句讀正確,才能更好的進行層次分析。

中醫古文學法書籍推薦:

五、提綱挈領法:

經過層次分析,將課文分為若干大的段落,總結出其中的中心意思,然後即可提煉出全文中心思想。這是學習每篇課文的關鍵所在。如在學習“用藥如用兵論”時,要知道本文根據意思可分為四段。如第一段(聖人……其道同也)大意:用藥目的和誤用危害。第二段(故病之為患也……所以搗其穴)

大意:知已知彼,多方以制之。第三段(若夫虛邪之體……振威武也)大意:攻補原則。第四段(然而選材必當……盡之矣)大意:方法眾多,難以言盡。這樣就不難看出全文的中心思想了。即使全文學過很久,從腦海中也易提綱挈領的反映出全文概貌。另外,學好古漢語基礎知識,也是學習醫古文重要組成部分。古漢語基礎知識均編在書末,往往易被自學者所忽視。

筆者體會,在學習前先看一部分古漢語基礎知識,如“工具書”、“漢字”、“今譯……”、“古代文化常識”等知識,對課文中所遇的部分難點可以迎刃而解,或邊學課文邊參閱基礎知識,可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詞彙集錦法:

古代醫家很多都具有較深的文學修養,從每篇課文中可見一斑。全國統編《醫古文》收錄文章體裁廣泛,語言比較典範,且詞彙豐富,對於我們寫文章時佈局、措詞等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對於好的詞彙要分類的摘錄在筆記本或卡片上,以備今後參考。

如學習類:“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傷寒論》序)”、“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大醫精誠’)”“抗志以希古文,虛心而師百氏(《溫病條辨》敘)”“耽嗜典籍(‘李時珍傳’)等,編寫類;如“奮切編摩,心殫釐定,凡有攸關,糜不收掇(‘李時珍傳’)”,“述先賢之格言,攄生平之心得(《溫病條辨》敘)”等等都是很好的詞彙。另外醫古文中引用的成語和典故也相當多,如《醫方集解》序中“金針不度”“空谷足音”、“致遠鉤深”“嘗鼎者不僅一臠”“得魚者忘筌”,《類經》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壁影螢光”“竹頭木屑,曾利兵家”“河海一流”“泰山一壤”,《溫病條辨》敘中“按圖索驥”“指鹿為馬”“當名辨物”“聽然而笑”“陽春白雪”等要在理解原義的基礎上記憶,集中摘錄,可以解決醫古文很多障礙。

七、句式摘要法:

掌握句式是進行古代漢語譯成白話文的重要途徑。古代漢語中有很多句子與現代表達方式有別,如選擇其重要給予記錄,學一課摘錄一些,日積月累,必有大效。如常見的句式:“奈……何”、“如……何”、“若……何”、“以……為”、“何以……為(奚以……為)”、“不亦……乎”、“有以……”、“無以……”等,在學習每篇課文時,要加以理解掌握。

如在學習《脈經序》“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一句中,就必須明確,“以……為”、有“把……當作”的意思,可譯作“把緩脈當作遲脈,危險就立刻出現”。再如在學習《醫方集解》序“運用之妙,在於一心,何以方為?”一句中,要知道“何以……為”的意思是“為什麼要用……呢?”可譯為:“處方用藥的奧妙,全在心中的靈活運用,為什麼還要醫方呢?”另外對於某些特殊句式的表示更應留心記住,如被動句、判斷句、句子成份的省略以及實詞活用所形成的句式。

八、信達雅譯法:

“信”、“達”、“雅”是清末翻譯家嚴復(1853~1921)倡導的翻譯三原,是將古代漢語譯成現代漢語的標準。“信”指準確,“達”指通順,“雅”指優美。三者在譯文中缺一不可,但其核心是“信”,這就是說,首先要忠實於原文的內容、思想、感情等。翻譯的方式有兩條:一是直譯,二是意譯。

一般初學者以直譯較好,雖然生硬,但容易緊扣原文。個別地方,有時也可結合意譯,不然譯出的意思就不好明白。如《黃帝內經素問注》序“幸遇真經,式為龜鏡”一句,如直譯可能不好理解,如意譯就易明瞭。

可譯作:很幸運地獲得寶貴的經典,便把它作為指導學習、解決問題的依據。不論直譯還是意譯,總的原則不能脫離“信”、“達”、“雅”。有人說,譯文是再創作,可見譯好一篇文章並非易事。因為語譯是一種綜合性的訓練。凡是古今漢語的各種知識,如詞義、語法、句讀、詞序、分段等,在語譯中都要正確地處理,綜合地表現於譯文當中。

所以要想學好醫古文,還必須具備一些現代漢語知識,否則就會譯出不倫不類的文章。

九、再造想象法:

是指依照課文的描述在腦海中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如在學習“《扁鵲倉公列傳》”、“華佗傳”、“郭玉傳”、“孫思邈傳”等名醫列傳中,根據文中所描述的舉止言論,加以想象,就會如臨其境,深受其教,均可作為今人之楷模。豐富的想象,可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再如學習“大醫精誠”篇時,孫思邈先生向醫者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精”,即技術精湛,二是“誠”,即品德高尚。並以“心”“體”“法”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盡描述,讀起來朗朗上口,耐人尋味。如能邊讀邊思,一個“大醫”的美好形象就會在腦海中形成。對於今天的每一個臨床工作者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十、問題啟發法:

學習每篇課文時,要開拓思路,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從“言在此,意在彼”中啟發思路。如在學習“鑑藥”篇“食精良弗知其旨”句中,還要聯想到古代與“食”字相似表示“吃、喝”意義的其它詞,如嘗(上古神農始嘗百草)、飲啜(煮煉有節,飲啜有宜)、飲(飲是以上池之水)、啖(長耽典籍,若啖蔗飴)、服(服是中以瀹昏煩而鋤蘊結)、餌(予受藥以餌)、瞰(恣瞰甘肥)。

在閱讀課文中,如發現有與以前學過相同的字或詞,就要想到原來課文中在字詞的意義。如在學習《串雅》序的“殆亦柏雲所興許焉”句中,“殆”是“大概”的意思,而在學習《鑑藥》篇中“促和蠲毒者投之,濱於殆,而有喜”句中,“殆”則為“危險”之意,這樣前後參照,縱橫比較,就可以掌握一個字的多種意義。

十一、聯絡實際法:

在學習課文中,要注意聯絡當前中醫理論與臨床,以加深認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異法方宜論”時,就可以瞭解到掌握各種治法因人、因地制宜,是臨床必須遵守的準則,故中醫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說。此類臨床例項舉不勝舉。

再如“用藥如用兵”篇,文章採用類比的方法,以用兵之道來推論用藥之道,並藉此提出用藥的攻補原則,強調辯證施治、依人裁方等的重要性,讀後對於指導臨床用藥,確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從名醫列傳篇中,我們還可學到他們的精湛醫術、良好醫德以及嚴謹的治學精神,對於激勵我們增強民族自尊心,學好中醫,振興中醫,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十二、文以載道法:

文以載道,載道者,載醫道也。這是學習醫古文之精要所在,也是上述十一法之目的所在。不論學哪篇課文,都要從不同角度學深學透,將其中蘊含的醫中哲理及醫理精華,加以提煉、吸收,以免成為“深入寶山、空手而歸”的憾事。

如《醫古文》中所選“《素問》三則”、“《靈樞》三則”、“汗吐下三法該盡治病詮”、“標幽賦”、“小兒則總論”等篇,就是很好的醫理文章;“盡數”、“精神訓”、“養生論”、“病家兩要說”等文又是富含哲理的文章,對今後學習中醫基礎與臨床學科都有很大幫助。

透過學習,可獲得如下主要收穫:

①瞭解到很多古代醫籍及其主要內容。

②熟悉了部分不同時代名醫簡歷、成才之道及學術觀點。

③掌握到古漢語的基礎知識及有關醫古文的特點。

④古代醫林風事人情。

⑤醫論文章的寫作技巧與特色。

⑥醫德醫風教育。

⑦醫理與哲理等等。

總之,透過學習醫古文,要真正掌握到其中的“道”,對提高今後閱讀古醫籍能力,學習基礎與臨床,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上述十二法,限予篇輻,言猶未盡,僅為初學者提供些學習門徑。乍看條目縷析,實乃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如能將十二法融會貫通,則可學無不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發掘祖國醫學寶庫,振興中醫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附:文言文學法

雖然文言文不是現實中的語言,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的源泉,還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所以,要學好現代文,必須有堅實的文言基礎。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   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

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

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

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2.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一篇譯文好壞的標準,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

好的譯文能夠將一篇文章在另一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譯得乾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

具體來說,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

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

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併凝縮。此外,還要注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係、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3.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正確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準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係。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

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一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雲、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誌。

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云爾、云云等複音虛詞。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

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4.多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覆誦讀。

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覆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覆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掌握文言文翻譯技巧。

在翻譯時,除了掌握以上四種方法外,還要掌握一點技巧。

第一,對句中的字、詞、句進行充分想象。這種想象就是要調動平時的積累。一是對字詞的不同用法的想象。如翻譯“君無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種用法作一比較,一個個的淘汰,然後確定一個譯出後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處在句末的“焉”,一般講,一是疑問句中作疑問語氣詞,但這句不是疑問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詞尾,但是,“尤”是“責怪”之意,動詞,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詞,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詞後的介詞引出名詞或代詞,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詞。此句中“焉”字若譯成代詞“他們”,就恰與全句的意思統一了。二是對各種句式的充分想象。以“莫之死”為例,此句句首用了無定代詞“莫”,而且賓語是代詞“之”,故此句是一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句子,那麼,這句話就應先譯成“莫死之”。再來作第二步,這個“死”是自動詞,不能支配賓語“之”。想一下,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是處動用法還是為動用法,逐一考慮,是為動用法,故這句可譯為“沒有誰為他們死”,這樣,譯出的意思與全文就統一了。

第二,要學會運用一些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進行分析。有些句子,我們只有透過語法分析,才能正確地理解,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如“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視” 放在一起,就譯成了“憎恨看”,這顯然不通。那麼,就應將“疾” 後的整個結構作為“疾” 的賓語,即憎恨的物件,再來解剖這個“物件”,即“疾” 的賓語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視” 的賓語只是“其長上之死”,這裡,“視其長上之死”與“不救”是透過“而”連線的兩種“行為”。再看“視”的賓語,“其長上之死”,這是一個主謂短語作“視”的賓語,故“之”就是一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了。經過這樣逐字分析,這一句就可譯為“恨(他們)看著他們的長官戰死而不去救護”。再把這句譯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與全文統一了,故此時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譯文了。

由上觀之,我們無論是對字、詞、句式的想象,還是對句子結構的語法分析,都要以平時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和翻譯技能的積累為前提。因此,我們平時就要下苦功夫記一些有關文言知識和有關譯文技巧方面的東西,否則就會源泉枯竭,不管怎樣找“竅門”也是翻譯不出來的。古代有一個很有學問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內完成一篇命題作文,卻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他的老婆見狀,不以為然地說:“你作這個文章,難道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喟然長嘆:“你生孩子雖然難,但畢竟你肚子裡還有孩子,我作這個文章,肚子裡啥也沒有。巧媳婦也難煮無米之炊啊!”這個故事,也進一步證明了我的觀點的正確性。

那麼,怎樣下苦功夫呢?下面談談自己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第一,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誦讀。

程端禮在《朱子讀書法》中說:“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 此話實為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借鑑。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多熟讀背誦一些文質皆美、深淺適度的文言詩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資訊,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益處的。

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覆孰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別於一般的死記硬背,它以宏觀駕馭微觀,以微觀充實宏觀,循序漸進,反覆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於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第三, 要多作練習。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儲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於積累資料。

撰書立說,需要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積累資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歡在讀過的書上作記號,有的人善於作知識卡片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爾年輕時並沒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可是他善於積累,把讀過的東西詳細地摘要在一張張活頁卡片上,然後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貼上標籤。這樣的日積月累,反覆思考運用,終於使他成為知識淵博的大哲學家。我們在讀書求學中注意積累資料,必將受到很大的益處。它不但能培養和提高你的閱讀、分析能力,“使人精確”(培根語),而且還能減輕你的大腦負擔,當這些資料變成你的“第二大腦”時,你使用這些資料便能得心應手,八面來風,人家“踏破鐵鞋無覓處”,你卻“得來全不費功夫”。

文源:醫品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