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九月九|歲歲重陽

《易經》中記載:

“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這是對於重陽節最開始的解釋。

而在

南北朝

時期的《續齊諧記》中,重陽節來源於一個斬妖除魔的俠義之舉。

到了

東晉

,大詩人陶淵明的一篇《九日閒居》把重陽節提上日程,此篇序文中還寫到: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時間逐漸流逝,

唐朝

時精神文明高度發達,唐順宗則明確規定:每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初三、九月初九為三大法定節日,文武百官可以自己選擇旅遊勝地賞景為樂。

自此,重陽節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節日。

到了

宋朝

,重陽節則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

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

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里橋、愁臺、梁王城、硯臺、毛駝岡、獨月岡等處宴聚。

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綵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

明代

,在重陽節這天,皇帝都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宮裡的人也要吃桂花糕,這樣的風俗也一直流傳到了清代。

一千多年過去了,朝代更迭,風物輪換,但重陽節的習俗和傳說,卻在歲月的淘洗中傳承下來。

時至今日,重陽節更是被我們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其中最為之深遠的,就是尊老愛老,敬老孝老,其中也不乏有老人對健康長壽的期盼。

早在1988年,中國政府就已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倡導尊老、敬老和愛老。

2006年,重陽節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更是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自此,重陽節也成為孝敬父母、表達孝心的節日。

九月九|歲歲重陽

而重陽節的習俗,除了那些我們熟知的出門賞遊、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等活動外,有些地方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重陽習俗

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吃重陽糕。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賞菊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歷來重陽節都有觀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在古時重陽節又叫菊花節,人們認為菊花是長壽的象徵,重陽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舉行菊花大會、菊花展,全城的人都會出動賞菊。

九月九|歲歲重陽

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一種風尚。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

九月九|歲歲重陽

九日所釀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視為延年益壽的長命酒。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舒肺、益陰滋腎的藥用價值。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九月九|歲歲重陽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儘管重陽節來臨時,總是“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但藥海淘的祝福,只會更加濃厚!願所有老人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身體康健,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