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01

大家好,我是辰希媽。上週開始,我們群養媽媽第二期讀書會正式開啟,本期的閱讀書目是《被討厭的勇氣》。曾經有朋友推薦我看這本書,但很遺憾,我沒有讀下去。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上期讀書會中,我們透過共讀《非暴力溝通》,一層一層剝開自己的皮囊,逐漸看到認知底層的問題。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在收官階段的進一步探討和剖析中,我想到了這本書並推薦大家一起共讀,因為我需要探尋自己那份久遠的勇氣,需要做點什麼,改變些什麼。

02

今天,我們讀到的內容有兩小節,一個是“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一個是“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作者在書中寫到,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認為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如果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03

就書中所寫所論,我想就兩個“點”來記錄並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以供大家探討。

第一,是“被認可”。

書中寫道,阿德勒的觀點是——自由就是不尋求他人的認可。

我想大多數成年人看到這一觀點,第一時間、本能的反應是不接受。因為我們自有記憶以來,就生活在“被認可”中。

作為子女,需要家長的認可;作為學生,需要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

作為員工,需要領導和同事的認可;

作為丈夫/妻子,需要配偶及其父母或其他家人的認可;

而作為媽媽,我們更需要孩子的認可。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正如阿德勒所說,我們被各種人際關係所累,我們始終被“被認可”纏繞,我們失去了“自由”,迷失了自我。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摒棄這些,傾聽自己的聲音,傾聽心底的聲音,我們就可以重獲自由。

作為媽媽,由這個話題想到了孩子。孩子年齡小,人生閱歷少,他們能否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獲得自由?

或許他們很需要這種“被認可”。我想,對於孩子來說,當他做出某種行為或者堅持一種習慣時,來自家人(特別是父母)或者老師、同學、朋友們的認可,是他獲得外界肯定和評價反饋的最原始的渠道。

這時,孩子的快樂溢於言表,因為他們喜歡聽到表揚與認可。但如果這種狀態是他成長的主旋律,那可能長此以往會讓他養成一種習慣,一種為了獲得他人認可而“被動”地去做選擇。

當有一天,來自他人的認可越來越少或是變了味道,那他會不會喪失了自我選擇的能力?

這些思考讓我聯想到我們的群養打卡活動,或是日常記錄的點點滴滴,這些動態的、靜態的“留痕”恰恰幫助我們引導孩子讓他明白正是因為自己的進步才使他獲得了更為長久的快樂,而非他人的認可。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實現了自我成長,體現了他的個人價值。而他人的評判只是來自外界的一種聲音,來自內心的聲音才最重要。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04

第二,是“別人的期待”。

阿德勒的觀點是,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可能有些朋友看到這句話時很難第一時間接受,我當時也覺得這種說法未免有些武斷。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05

但隨著讀書的深入,結合個人認知,我慢慢領悟到其內在的可取之處。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做表述,大家看看是否說得通。

我想,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並接受一個觀點,那就是,人生是需要有奔頭的,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目標或是理想。

目標或理想是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慢慢積累的,而且隨時可能發生變化。在我看來,一定時期內那個相對“穩定”的奔頭可以算作是對自我的期待。

正是因為有了這份期待,它讓我們有方向、有動力。而當別人對我有所期待時,我可否這樣認為,這裡的“別人”因為個人主觀原因或其他客觀原因失去了自我實現這份期待的勇氣,他需要將這份勇氣寄託在我身上。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當然,至於他為什麼失去勇氣,這其中的理由和原因很多,參照阿德勒“課題分離”(書中所述觀點,此處不作展開)的觀點,那是他的課題,我無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究。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我要做的是弄明白自己當下的期待,而且是透過努力可以去實現的期待。就算最後沒有完全實現,但努力和拼搏的過程就足以讓我感到心安——因為我有一份足夠的勇氣引領著我一直向前。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以上就是我對書中一些內容的感悟和理解。寫到這裡,我再次感到群養社群存在的意義之深遠、博大。

在這裡,我們一起學習、交流,不斷打破舒適圈,找尋那份久遠的初心,這份堅持與努力,恰恰是對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我想,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是最好的解析和示範。

在群養中逐漸找到遠去的勇氣

文:辰希媽

圖: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