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適當的求知慾,成長的驅動力

談天說地,有“貝”而來。光影之間,方曉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貝兄~

適當的求知慾,成長的驅動力

最近,果果兄總是在大人們談論一件事情的時候發出疑問:“你們在說什麼事情啊?”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停下有來有往的交談,轉而用他也許能夠聽懂的話來回答他的問題。

當然,有些時候,準確說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實在很難用孩童易懂的話語,清晰準確地解釋大人們的想法與說法。

儘管很多時候並不能明白大人們在說些什麼,但這種兒童本能上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依舊驅使著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同樣的疑問。

適當的求知慾,成長的驅動力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到:“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他用這樣一個格言來簡要概括了哲學的起源問題。

亞里士多德對此也進行了詳細地解釋,“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一種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其不會服從於任何的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

先哲們將人類本能的求知總結為一種思辨活動和自由的學問,因為適當保持求知慾和好奇心正是人類不斷探求世界,不斷探索知識的原始慾望與強烈渴望,也是促使我們改變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不竭動力。

適當的求知慾,成長的驅動力

無論是在日常的生活,還是在學習和工作中,當我們遇到一些自己不瞭解、不明白的事情,往往都會存在著求知的衝動。

如果是面對一項艱鉅的工作或是任務時,不斷向我們席捲而來的困難與麻煩也會激發出我們潛在的求知慾,進而驅促使我們積極尋求解決方法,不斷積累經驗和教訓,找到解決問題的良策並不斷完善這些方法。

對於學習來說,只有始終保持足夠的求知慾,才能讓我們找到學習和成長的動力,才能在不斷滿足自我求知慾的過程中收穫更多滿足,找到學習的樂趣,適應自我的提升與進步。

適當的求知慾,成長的驅動力

如果沒有求知慾或是求知慾不足,那就有可能是在機械學習和被動接受,缺少了主觀上的積極探索和主動出擊,學習的效果與效率自然會大打折扣。

求知慾的存在,能讓我們在學習與成長中始終保持對未知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感,並我們收穫知識,增進學識,拓展見識的過程中時時給予一定的滿足與快樂,由此激發出我們更強的主觀能動性,進而驅動我們砥礪前行,風雨無阻。

當然,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的,求知慾也是如此。

要保持適當的求知慾,並不是對任何事情都過分好奇,過度關心。

這一點更多地體現在待人接物方面。

我們對親人、朋友、老師、同事、同學等熟悉親近的人理所應當要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多給予他人一些關心,特別是在別人需要我們的時候。

對待陌生人,也要友善,友好,禮尚往來,互敬互重。

可是,我們沒有理由,也本不應該過分打擾別人的生活,尤其不要侵犯別人的隱私。每個人都有不願讓人知曉的秘密和底線,也都有各自的緣由和無奈,萬不要讓積極有益的求知慾變成偽善可怕的窺私慾,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尊重他人的個人隱私,壓抑過度膨脹的求知慾。

適當的求知慾,成長的驅動力

說回到果果兄。他這個年紀正是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階段,加之近些日子,他與人交流的慾望日趨強烈,因此,他便會對大人們的言談舉止十分關心,更希望能在弄懂大人們所談之事的基礎上,開啟自己的“小話匣子”,暢所欲言,一吐為快。

考慮再三,我覺著自己應該更耐心一些,以更加有愛有心的話語來回應那滿含殷切的目光,儘可能讓他參與到我們的討論中來,聽聽他的見解,看看孩子的內心,交心會心,真心真意。

適當的求知慾,成長的驅動力

培根說:“知是一種快樂,好奇心是知識的萌芽。”請將這種適當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繼續保持下去,讓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滿希望,讓每一步征程都有不竭的動力。

本文圖片均來自作者。

雲淡風輕閒暇處,正是交心會友時。這裡有影視作品中人生百態的理性分析,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個人成長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關注一路同行中我們的努力與成長,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