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夏季常備,生津、止嘔又消暑

最近陪孩子上課時,總能聽到老師對於節氣的講解。這不前幾天剛好有空,就帶孩子去了一趟田間水稻地,想讓她近距離地感受一下書本以外的自然,感受“芒種”的辛勞和食物的真實生長過程,想讓二十四節氣的自然變化不在只是孩童口中的歌謠和老師默默的講解。

這趟行程雖說目的是帶孩子出去玩,但我自己也是有所感受的。

濃濃夏日,身處北方,雖然我們很難聽到“池塘邊榕樹上的知了的叫聲”,也很難看見“池塘邊荷葉下躲著的那隻小青蛙”,但我們在這個季節裡卻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一份不屈的力量,

它有衝破水面如長劍般綠葉,可以任夏季風吹雨打仍在池中搖曳,那是與城市中心的喧囂氣息截然不同的景象,它自帶一種降燥的能力,不用入口,就可以洗滌掉白日裡的浮躁。

夏季常備,生津、止嘔又消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水邊的“蒹葭”就是它,多年水生植物蘆葦。

今日夏至已過,正好來跟大家聊聊

這如“荷花”般的水中良藥

——蘆根。

蘆根

禾本科植物蘆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水生植物,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蘆葦的葉、莖、不定根都具有通氣組織,可以起到淨化汙水的作用。

“千金葦莖湯”中的葦莖說的就是蘆葦的嫩莖,而今天的主角“中藥蘆根”說的就是蘆葦根莖。蘆根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潤燥除煩、止嘔、利尿的作用,尤善清透肺熱,滋陰養肺。

蘆根的“寒”

可能看到這裡,很多寶媽就已經在心裡打鼓了:“原來蘆根是一味寒涼之藥啊”,您先彆著急害怕,畢竟“寒”與“寒”還有諸多不同。

夏季常備,生津、止嘔又消暑

首先,

蘆根是一味藥食同源之品

,這就已經限定了蘆根的偏性不會太大。然後呢,之前我們常說一句話叫

“涼利之藥生溼地”

,就是能夠在溼潤的環境下茁壯成長的物種,就會有一定製約水溼的能力,如果我們對蘆根有些陌生,那大家可以試著想象一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蓮葉浮於水面,就是一味清熱解暑、利水滲溼的良藥。而蘆根也正是如此,它澤水而生,又居於水底,正是一味“涼利之藥”,絕非峻列之品。

蘆根的“效”

端午節剛過,大家都吃粽子了吧,那您知道包裹粽子的那層葉子是什麼嗎?

可能部分南方朋友會說是棕櫚葉,而我從小吃到的粽子大多用的都是蘆葦葉。包好的粽子在水中翻上幾個跟頭,那股屬於“端午節”才有的特殊的風味就已經盪漾開來。

成就這特殊的味道重要的一環就是蘆葦葉,而蘆根水的味道正與它類似,

清香中透露甘甜,是小孩子很容易接受的,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說說蘆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玉楸藥解》:“清降胃熱,消蕩鬱煩,生津止渴,除煩止渴,治噫膈懊憹。”

蘆根清涼生津,上行可清肺熱,祛痰止咳;走中可清胃熱、生津止渴;向下可利小便、導熱外出,

常用以治療夏季口渴,胃熱嘔吐、牙齦出血,肺熱咳嗽,或者是單純的因“疰夏”引起的夏季汗出過多、頭暈、煩悶等問題。

01

孩子感冒、咳嗽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發現,孩子發熱、咳嗽或者是感冒過後,常有那麼兩三天是極其容易出汗的。這時你給她穿少了,會擔心外感症狀加重,若是穿多了,汗出就會更明顯。

夏季常備,生津、止嘔又消暑

這就是孩子“至陰至陽”的體質特點,此時孩子的舌體多是紅紅的,這些都是外感後期、餘熱未清的一種典型表現,此時用藥思路應以生津為主、清熱為輔,蘆根水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一方面可以防止汗出過多,損耗陰津,另一方還可以清除體內餘熱之邪。

如果此時孩子食慾不錯,還可以吃一些主食,

還可以用蘆根水煮大米粥,

這都是顧護脾胃、祛邪外出的辦法。

02

疰夏

可能很多寶媽聽過由“蘆根、麥冬、梨汁、藕汁、荸薺汁”組成的五汁飲,但可能並沒有聽說過我們的藥王孫思邈早就已經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劑清涼消暑的良方——麥冬蘆根湯。

麥冬蘆根湯(劑量以5歲孩子為例):

麥冬2~4克、鮮蘆根10~20克(幹品5~10克)。煎湯或者沸水沖泡,一日內頻頻飲用即可。

此方用藥清靈、做法簡單,絕對是炎熱夏季不可不知的解暑佳品,尤其對於夏令汗多、容易頭暈、咽乾、便秘等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夏季常備,生津、止嘔又消暑

而且蘆根還有一大優點就是能夠緩解胃熱嘔吐、食慾不振的問題,《新修本草》就稱其“療嘔逆不下食,胃中熱,傷寒患者彌良”。

如果是因夏季暑溼過重,而引起寶寶食慾減退、厭食甚至嘔吐等問題,可以熬點蘆根綠豆粥喝,可以清熱祛暑、生津止渴、除煩降躁。

03

牙齦出血、熱淋澀痛

當了寶媽的人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孩子吃不完的東西,最後都會進到媽媽們的肚子裡。那煮好的蘆根水對於媽媽們有什麼好處呢,又有什麼注意事項嗎?

好處當然有,注意事項也是有的。

如果是陰虛內熱,或者有溼熱內蘊的寶媽,可以直接喝,而且常喝蘆根水可以緩解寶媽們的牙齦出血,排尿淋漓澀痛等問題。

但如果是脾胃虛寒,或者是陽虛體質的寶媽就不太適合了。

好了,這就是今日份的“蒹葭”故事了,您還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