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如果你走在街上,對著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問這樣的話時,你能想象一下後果麼?

小朋友恐怕一臉懵逼,而他們的家長則百分百會給你一個耳光:你才自殺呢!

而這樣的事情,竟然發生在魔都這個思想最前衛資訊也最發達的地方,我只能說,這一次:戲過了。

我們先來看看這份問卷都問了些啥吧?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我想即使是成年人,我們如果突然被問及這些問題時,恐怕也會感覺非常不舒服。

那為啥突然要讓十歲左右的孩子來做這些題目呢?原來是這樣的——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不過這些問題倒不是哪個老師憑空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出於鼎鼎大名的Beck自殺意念量表。

問卷滿屏討論

近期和以往的自殺念頭,反覆強化想不想死、想怎麼死、什麼時候想死、還有什麼阻止你死、遺書寫沒寫、有沒有瞞著別人死

……

但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就會了解到,在國外權威的線上心理學字典對“Beck自殺意念量表”的定義是:“The 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 (BSS) is a 21-item screening test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who are at risk of committing suicide。”

可以想見,Beck問卷的目標人群為有自殺⻛險的病人,而今天竟然被用到了四五年級的普通學生身上。

作為一個曾經在上海權威心理學培訓服務機構任職四年的人,不得不說,我非常震驚,更何況親身經歷的家長們了: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國人對心理學的熱衷,其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而且確實也是緊跟潮流非常與時俱進的。

我當時之所以跨界進入這家心理學機構,目標就是融資上市。但心理學的故事其實不太好講,我們兜兜轉轉始終也只是處在一種“領先三步成先烈”的狀態。

雖然上市的目標尚未達成,但我也在曾經的工作中對這個行業有了一定的瞭解:

首先,國人需要心理學,更需要專業的心理學從業人員。

大概是因為電視節目的帶動吧,樂嘉、張怡筠、吳迪……他們一個個粉墨登場,普及了心理學的知識,當然也增加了心理學的趣味性。這無疑是好的,但不好的地方是,他們在電視上表現的,並不是一個心理諮詢師的常態,而是一個有心理學背景的人的綜藝狀態。

這種狀態有時候他們自己也未必能接受得了,因為前後說了那麼多話,導演一剪刀你就成觀眾看到的那樣了。有時候甚至難免斷章取義,但為了節目的效果你又找誰說理去?

所以請心理學專業人員上電視普及心理學是好的,但如果你看看電視就覺得自己已經懂心理學了,那是幼稚的。

其次,心理學成為常態需要更多群眾基礎。

很多年輕人想做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這固然是好的。但恐怕很多人不知道,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是需要有“實力”的。

首先當然是天賦!真的在行業裡浸潤久了,我自然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心理諮詢師的。或者說絕大多數人其實做不了。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是沒有處方權的準心理醫生,他們面對的是程度比較輕的各種普通心理問題)比普通醫生更難。

或者說Ta有點像做傳染病醫生,別的醫生看癌症不會自己就得癌症;但心理醫生看病看久了自己也可能感染心理疾病。

所以一般的人風險極大。再則就是錢。很多人覺得諮詢師賺錢快啊,國內好的諮詢師都上千/小時了。甚至跟發達國家接軌,200-300美金一小時。

錢那麼好賺,而門檻又那麼低(以前只要考個證書就OK了,現在總算要專業學位以後才能考證書了),自然大家蜂擁而至。但其實除了那些混飯吃的人,真正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更不要說出色了)心理諮詢師,不僅需要大量的案例學習/實踐,更需要一步一步投資去學習各種相關課程。

沒有一定的紮實的理論基礎,是很難在這個行業裡靠天賦和聰明行走的。更可能害死人的。

所以沒有上百萬的投入,普通人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心理諮詢師。再加上後期的自我成長,而這一點,則是最難的。

可以說,如果家裡沒礦,或者自身特別熱愛,成為專業心理諮詢師的路還是很難走的。

所以,一方面是嗷嗷待哺的市場,另一方面則是無以為繼的人才輸出,中國心理學行業的尷尬是可見一斑的。

雖然很多企業象徵性買了EAP(Employee Assistanee Program,員工輔助計劃),但在我們這一頭,使用率卻非常低。

我們提供服務的單位都是大型國企,但當我們做好了上百人服務的call center來準備應對時,卻發現電話鈴遲遲不響: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企業還有這樣的福利,有些人雖然知道卻不瞭解該怎麼打電話,有些人害怕自己的隱私因此被暴露:比如你今天跟諮詢師說某個領導不好,明天你辦公桌下的小鞋就準備好了……

所以普及的工作常常成為我們服務的重點。

只有連續做了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客戶才會慢慢了解並使用這項服務。

中小學對心理學的關注當然也不是一天兩天。我們也曾經為一對兒子自殺的父母建立了“小土心理諮詢熱線”:這對偉大的父母有個十來歲聰明伶俐自尊心又極強的兒子。

因為早戀被老師要求在全班面前做檢討。孩子最後走到離家不遠的大樓裡,給女孩發了最後一條簡訊:你到底愛不愛我?女孩沒有回。

不知道是害怕還是沒看到,總之,她沒有回,他以為她不愛他。

於是縱身一躍,以此證明自己年輕的愛不容玷汙。

後來我們跟著這對父母給孩子的學校設立了心理諮詢專線(後來經他們推廣也給了很多其他學校的孩子們),同時也做了一些危機干預。如果孩子還活著,今年也該大學畢業了。

每次看到報道上寫孩子自殺,我都會想起小土,這個我從未謀面卻內心為之震撼的小小男子漢。

只是孩子,你不知道,生命於人只有一次。我們之所以要活下去,是因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根本是為了跟自己和解。如果連生命都沒有了,哪裡還有和解的機會?

寫到這裡,我忍不住還是想說說這些量表。在肯定對學生心理重視的前提下,作為曾經的行業中人,我也希望教育部門能夠多聽聽專業意見。

其實昨天我第一個看到這條訊息的,是吳迪的朋友圈。她是作為曾經的家長髮出的感嘆。

但作為一個資深的心理學人士,她顯然對此不以為然的。而她在微博上的這條資訊竟然達到了294萬的閱讀量。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然後今天我又看到家長群的截圖群聊,很有名的心理學家張怡筠也在裡面。

當大家諮詢她使用這些量表是否妥當時,她也只是回答了這是根據教育門規定做的測評。

卻對量表的使用妥當與否三緘其口。想象如果毫無問題,作為專業人士她是不是應該第一時間安撫大家的心情?但她沒有,可見,她也很為難。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這樣的問題到底該不該出現在大規模的學生測評中?我怕自己的專業度不夠,特意諮詢了心理學專家,她的回答是:

這是診斷類量表,只有醫院有這個權利用類似量表。而且這個量表如果給人用,不僅在醫院治療部門,而且必須年滿16週歲以上。她強調說,這也不僅僅是我的個人觀點,而是業內通識。

最後,這位專業人士表示其強烈的憤慨:教育局佈置這樣的問卷之人,腦子也好,專業也好,都是犯了極大錯誤的。搬磚也要懂得合理最佳化!

而與之相比較的,則是魔都家長們的高水平:他們不僅第一時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而且有理有據來應對事情的發展。

要知道,魔都一流的包玉剛學校,家長們可都是見過世面的。於是他們擬了這樣一封信: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那麼,真正的心理測評應該是如何的呢?

比如我們的EAP也常常去企業篩查自殺。

但我們絕對不會隨便生搬硬套一個量表來走過場。而且絕對不能白紙黑字寫上:抑鬱篩查。

一旦讓被測試者有牴觸情緒,你的測試也就白白的了。所以我們一般會說“幸福指數量表”。

而在這些量表中,有相當一部分問題是無意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放鬆,在不經意中讓專業人員瞭解。即使量表測出來分數在警戒線,我們還要做測謊,因為也有些人是故意的。

而對於再三排查依然可能有抑鬱甚至自殺傾向的,就要潤物細無聲地去做干預。而不是硬生生給張診斷書:你得抑鬱症了,要來治療(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就去600號掛號吧,諮詢師是幫不了你了)。

最最重要的是,這些測評都是匿名的(孩子們的測試竟然是實名制?!),即使最後專業機構透過排查詢到了當事人,只要不是嚴重的抑鬱症和自殺傾向,也都是採取保密的情況下做一些心理干預。

所以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在做任何一個決定之前,都請再三諮詢專業人士,尤其是關於生死的。

要敬畏專業,更要敬畏生命。

附:心理學家唐映紅文

小朋友,今天你想自殺麼?

整理 I 編輯 I 渡十娘

清單內容來自 I 十三不靠

版權歸原作者 I 如有侵權 I 請聯絡刪除

· 今日互動 ·

看完這些調查問卷,你有什麼想說的?對於孩子的心理變化,你有什麼切身體驗?歡迎留言聊一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