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提倡早期語言篩查,別讓語言障礙來敲門

看到別人家的寶寶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自己的寶寶還是不發聲,家長一定會很焦慮,各種擔心用上心頭,擔心寶寶將來競爭不過人家,擔心寶寶將來會被歧視等等。

語言發育無小事,很多看似無關緊要,但日積月累,最後都成了遲悔的真相,你的寶寶也是個小“悶油瓶”嗎?如何才能把寶寶的語言發育掌控在“安全線”內呢?

為什麼提倡早期語言篩查,別讓語言障礙來敲門

寶寶說話晚,問題有多嚴重

家長1、

我崽兒24個月之前只會叫媽媽,模仿能力極差,注意力不集中,教說話簡直急死個人,主動表達很少,感覺比同齡人說話晚好久哦,可是又不知道這些差距是不是正常的,也不知道究竟如何觀察預防。

家長2、

我兒子三週歲多,才第一次連起三個字說話,現在快四周,去評估檢查過,《早期語言程序量表》顯示不達標,看了很多測試專案,都是以前我們沒注意的細節,現在想想真是後悔!

家長3、

家有30個月男寶寶,13個月大開始叫爸爸媽媽,然後一直進步很慢,會說的詞彙非常少,表達不連貫,也不完整,家裡人只能根據少量的詞彙猜測,如果家裡人迴應慢一點,寶寶就會哭。哎,現在每天都抽出時間,叫寶寶說話,給他講故事,感覺進步真的很慢。好怕寶寶有什麼發育上的問題,真怕將來上幼兒園影響自尊和自信啊!

為什麼提倡早期語言篩查,別讓語言障礙來敲門

如何評估寶寶的語言發育?很難嗎?

對於寶寶的語言發育問題,如何觀察?觀察什麼?看來很多家長都有疑問。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判斷孩子說話是不是真的晚。因為每個孩子在各能區的發展模式和速度不同,特定年齡段的語言表達也會有一些個體化差異。

另外,大部分家長只注重寶寶的開口說話的早晚,語音清晰度、以及詞彙量的多少。卻忽略了語言發育的其他方面,比如認知、理解、表達動機、視聽相關感受等等。

曾經有位家長髮來一份評估報告單,以這份《早期語言發育程序量表》為例,我們來談談關於幼兒的語言發育評估。

為什麼提倡早期語言篩查,別讓語言障礙來敲門

兒童語言早期發展量表———《早期語言發育程序量表》,最早由美國引入,經過改版後的量表有59個專案,分成語音和語言表達、聽覺感受和理解、與視覺相關的感受和理解三部分。該量表屬於幼齡兒童語言發育篩查工具,測試工具簡單實用。適用年齡段為0-3歲寶寶。

為什麼提倡早期語言篩查,別讓語言障礙來敲門

參考這個標準,如果寶寶在相應的月齡,語言發展、理解認知落後6個月以上,就值得警惕了。

比如12個月的孩子還沒有達到6個月的水平,或者2歲的孩子還沒有達到1歲或者1歲半的標準,建議應找專業的語言評估治療師進行評估。

評估寶寶的語言發育,一定要避開這些誤區

1、測試寶寶的聲音表達能力時,要注意早期產生的是語音,且多是無意義的語音,後期產生的才是語言。千萬不要把3個月大寶寶發出的“baba”,誤認為在叫爸爸。

2、測試寶寶聽覺感受能力時,早期重點觀察“能否聽得見”,以及聲音從哪裡來,後期觀察的重點才是“能否聽得懂?”,千萬不要搞混了。

3、不要忽視語前期0-6個月、6-12個月的觀察,儘管這個階段沒有語言,但視覺、聽覺會有感知,重點觀察眼神、表情、肢體等非語言方式的理解能力。千萬不要忽視非語言資訊表達。

為什麼提倡早期語言篩查,別讓語言障礙來敲門

為什麼提倡早期語言篩查呢?

1、早期語言發育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指標,透過語言篩查,可以發現很多其他方面發育問題,比如自閉症、腦癱、智力障礙等等。

2、語言障礙並非突然出現,從醫學詢證觀點看,一定在發育初期有跡可循,且從資料統計看,學齡前(0-6歲)兒童語言發育障礙發生率高達5%-8%,不得不防。

3、學齡前語言發育障礙,若未經干預,有40%-60%將持續存在至學齡期,甚至成年期。從大量的案例看,語言障礙對學習和心理的影響是長期存在,且不易消除的,甚至會伴發其他行為問題。

4、“語言關鍵期”和幼兒大腦的“可塑性”,是語言康復的關鍵。大腦神經的成熟變化與兒童認知、理解密切相關,如果因為語言障礙導致兩者發展不同步,成年後很難彌補差距。

為什麼提倡早期語言篩查,別讓語言障礙來敲門

我們有理由相信,語言發育問題必須在6歲前接受全面的大腦認知功能檢查。如果缺乏對兒童認知發育功能的篩查,錯失一些疾病早期診斷指標,最終錯過了發育康復的最佳時機。

線上諮詢語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