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農村常說:“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要隨?年輕人多看看

禮文化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孔子用“禮”搭建了一套強調人情、社會關係的人際規範。隨著儒學的逐漸深入,儒家教導的一些理念,逐漸變成了風俗流傳至今,而我們也將這些儒家理念融入到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在我們生活中,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隨禮都是最常見的一種禮節。眾所周知,我們自詡是禮儀之邦,我們經常說“禮尚往來”,而隨禮也就成了社會中人情交往的基本原則之一。

農村常說:“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要隨?年輕人多看看

到了現在,出生要隨禮、滿月要隨禮、週歲要隨禮、12歲要隨禮、上高中要隨禮、考上大學要隨禮、結婚要隨禮、喬遷要隨禮、甚至有人再婚再嫁都要隨禮……一直再到去世還要隨禮。人這一輩子,彷彿就是為隨禮而生的。

現在人們談論最多的不是為什麼要隨禮,而是要隨多少錢?按照現在的物價,在我們這裡最低兩三百到五百,而上限則是沒有什麼要求。但一般除了至親,普遍就是三五百的禮金。像明星結婚那種動輒上幾十、百萬的禮金,畢竟不是我們普通的生活。

農村常說:“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要隨?年輕人多看看

人們遇到了大事小情都要廣而告之,邀請請朋吃飯聚餐,名目繁多的禮金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雖說“禮尚往來”,今天送出去的禮金,總有一天會收回來的。但遇到了大節日,一個月有個七八個需要隨禮的,總金額都快趕上一個月的工資了,這就讓人很難受。

那麼,這麼多隨禮的名目,究竟是不是所有的都要去參加呢?其實不是這樣的!俗話說“禮有三不隨”,那麼究竟是哪三種禮不需要隨呢?

農村常說:“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要隨?年輕人多看看

第一種,平時沒有什麼來往,或者說是來往不密切,卻突然喊你去隨禮。

這種禮最好不要去上了,這種人就是為了藉著自己辦事兒攬財,吃相太難看,和這種人交朋友,他只會在用到你的時候想起你。

老話說“敬人者,人恆敬之”,就是說只有你做到了禮儀周全,別人自然也會有周全的禮儀敬給你!

農村常說:“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要隨?年輕人多看看

第二種,巧立名目,目的就是為了要錢。

之前有一部電視劇是倪大紅演的《都挺好》,這部劇中倪大紅有這樣的一句臺詞,或許到現在,人們都還記憶猶新,那就是“我不吃,我不喝,我就要錢”!那種巧立名目,目的就是為了要錢的人,也是這種狀態。

一般來說,我們婚喪嫁娶這些都是人生大事兒,人們或是為了喜慶,或是為了祭奠,操辦得隆重一點一方面是禮俗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留念。而如果要是單純地為了要錢,比如什麼四十大壽、生日宴等等,那些與正常的人際往來不同的名目,這些我們自然不需要隨禮的。

農村常說:“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要隨?年輕人多看看

第三種,沒有回禮的。

當你自己辦酒席的時候,邀請了別人,他卻裝作不知,連禮金都沒有上。如果他反過來再邀請你的時候,你就不需要去了。

所謂禮尚往來,有往才有來,如果一個人只想著收穫,而不懂得付出,那麼這種人不結交也好!

有些時候,我們看中的並不是禮金的多少,而是禮金背後所代表的人情。

農村常說:“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要隨?年輕人多看看

禮金的往來其實就是一個人際關係網路的具體呈現,我們隨禮、收禮,一本禮賬簿往往就代表了這一家人的人際關係!禮金的往來,可不僅僅是收錢、花錢這麼簡單,它其實也蘊含著人與人之前人情往來的維護以及增進彼此間的情感!

禮金背後的人情關係明白了,我們就能夠知道,什麼樣的禮該上,什麼樣的禮不需要上了!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