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二戰中輸得最慘的還是德國,戰後德國被打成一片廢墟,士兵加平民傷亡超過800萬,其奧得河-尼斯河以東的領土也全部被蘇聯和波蘭瓜分,德國的國際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當然英國也好不到哪去,但不至於比德國還慘。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雖然比德國強一點,但戰後的英國也是一堆廢墟)

當然,二戰對英國的打擊也很大,在戰爭進行的時候英國人的地位就已經不行了。當時英國雖然在表面上與美蘇平起平坐,共同商討對德戰事以及戰後的國際秩序,但實際上英國人卻是人微言輕,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壓根插不上嘴,而到了戰後英國很快就沒落了。

雖然在戰爭剛剛結束之初,英國還算是一個世界的超級大國,起碼在人們心中大英依舊是一個大帝國。因為彼時英國還保留有大量的殖民地,工業基礎也還可以,聯合國在成立之初的幾次重要會議也都是在倫敦舉行。

但此時英國已經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虛胖了,其國力遠遠被美蘇甩到了身後,戰後初期的英國完全就是仰仗美國的鼻息過日子,所謂的大英帝國已是名存實亡。

其實早在20世紀初時英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由於擁有非常遼闊的殖民地,英國的資本家早已適應了躺在賺錢的生活方式,根本不想在技術進行升級,導致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被德國和美國趕超。

美德兩國崛起之後也想進行殖民擴張,但無奈此時世界已經被瓜分的差不多了,地球上已經沒有空白地留給美德探索了。不過美國情況尚且好一點,因為美國是在一個新的大陸上建國,在獨立後透過戰爭和購買的方式獲得了大片的土地,到20世紀初時美國的版圖就已經確立完畢,其國土面積達到930萬平方公里,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國。

而反觀德國就比較悲催,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四周都是歐洲強國,想擴張就只能發動戰爭,於是一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德國想透過一戰迫使英法同意重新瓜分世界,給德國也分一杯羹,只不過一虎難敵群狼。

在一戰期間德國一共只有三個盟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英法的盟友卻在不斷增加,最後連美國也加入英法陣營。

說實話,德國在一戰中輸的挺窩囊。按照當時德國的實力,單挑英法是絕對沒問題。但受限於本國資源短缺以及兩線作戰,德國沒能挺到最後,被迫投降了。

在一戰中收益最大的國家是美國,而英法兩國的國際地位有所下降,美國希望藉此完成登頂世界霸主的宏圖偉業,為此在巴黎和會上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民族自決的倡議,希望肢解英法在海外的殖民地。

但美國人的想法似乎太過樂觀,雖然英法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但兩國實力尚在,在巴黎和會中英法依然是主導國,生生地把美國壓了下去,讓美國人非常氣憤。

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秩序,戰後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宣告解體,東歐湧現出一批民族國家。而更重要的是沙皇俄國也在戰爭中爆發了革命,世界上首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立,這讓英國非常不安。

戰後英國不顧法國反對,堅持幫助德國恢復經濟,希望德國能夠對抗蘇聯,而德國也藉機縱橫捭闔,重新武裝了起來。1926年9月8日,德國獲准加入國際聯盟並稱為常任理事國,至此德國已經擺脫了戰敗國的身份。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得益於一戰的戰火沒有波及到德國本土,所以在戰後德國用很短的時間就重新武裝起來,德軍很快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

面對德國的崛起,英法還是非常恐懼的,尤其是法國,在沒有英國的配合下法國無法獨自制衡德國。而英國則仍舊做著“離岸制衡”的美夢,希望強大起來的德國去攻打蘇聯,並且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的行為進行了縱容。

今天的主流觀點都認為英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是失敗的。的確,如果英國早知德國會發動全面戰爭,那麼英國政府肯定是不會對德國妥協的。但當時英國的國力是真的打不過德國,而一戰慘痛的傷亡也讓英國人對戰爭充滿了恐懼,英國真的不想為了一兩個小國去招惹德國。

在英國人心中德國發動一戰不就是對現狀不滿意嘛,那麼我現在同意德國人在歐洲有限度的擴張,滿足柏林的一些條件,德國人不就消停了。

然而英國低估了德國的野心,德國在收拾完波蘭後轉投就攻打西歐,英國這才恍然大悟,綏靖派首相張伯倫在罵聲中下臺,主戰派的丘吉爾上臺,丘吉爾上臺之後就堅決跟德國人死磕。

由於海軍不濟以及不列顛空戰的失敗,1940年希特勒向英國丟擲橄欖枝,希望與英國議和,但卻遭到了丘吉爾的拒絕。

其實當時英國內閣中有許多人主張同意議和,包括剛剛下臺的張伯倫,他下臺後仍舊留任樞密院議長,對於德國的議和請求,張伯倫是贊成的。

今天看來,德國當時的議和條件還是很有誠意的。德國表示在德國主導的世界中英國不僅可以保持完全獨立,甚至仍舊時列強,其在非洲的殖民地也可以得到保留。

這些條件真的是很不錯,但丘吉爾不願意認德國做大哥,丘吉爾仍舊幻想英國還能像一戰那樣擊敗德國並保住自己藍星一哥的地位,然而之後的歷史走向徹底打碎了丘吉爾的幻想。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丘吉爾沒有認清英國衰落的現實,仍舊希望透過離岸制衡控制世界)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徹底扳倒英國,不斷地給英國使絆子,公然支援印度獨立,搞得英國很沒面子。而在蘇伊士運河危機的時候,美國又聯合蘇聯逼迫英法撤軍,讓大英顏面盡失。

丟掉蘇伊士運河後,英國人總算接受了現實,同意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獨立,之後又逐步放棄了非洲的殖民地,徹底退縮回英倫三島。

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如果當年英國和德國議和,英國的地位說不定比現在還高點。德國是ZZ主義非常嚴重的國家,德國人是絕對不會允許殖民地騎到主子頭上的,更不會支援英屬殖民地獨立。而美國則恰恰相反,甚至不惜聯合蘇聯對英國落井下石。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二戰後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相繼獨立,大英帝國徹底走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