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洪家光

當今的中國已經有多項科研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舉足輕重,在這繁榮富強的背後,不知有多少具有\“匠人精神\”的人們在默默付出,正如\“那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大國工匠洪家光,以精妙絕倫的手藝和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致力於我國精密加工以及相關技術的研究,洪家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在多年的工作生涯中,秉持著\“匠人精神\”,潛心鑽研,一舉打破了西方技術壟斷的局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洪家光1979年12月出生在瀋陽的一戶普通農戶家庭中,差點就成為了\“80後\”。在很多同齡人玩的無憂無慮的時候,洪家光卻不得不跟著母親幹農活、拉垃圾車,無論嚴寒還是酷暑,洪家光從來沒有抱怨過。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洪家光在工作車間的照片

長大後,為了能夠早日分家裡分擔壓力,洪家光選擇進入了技校,在那個年代,能夠掌握一門吃飯的手藝,對窮人家的孩子來說,比什麼都重要。學校離家很遠,洪家光每次往返需要花費四個小時在路上,後來,他便帶著書,在路上學習,節省了很多的時間。

在3年的技校生活中,洪家光光是利用在火車上的時間,就自學完成了4門專業課程,後來他笑稱\“火車就是他的移動圖書館\”。幾年後,洪家光從技校畢業,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分配到了中國航空工業公司,成為了一名技術工人,開始了他的人生路。

從學徒做起,腳踏實地

進入中航的洪家光,從最基礎的學徒做起,做的都是一些最基礎的活,工資也只有每月180元,雖然在90年代這個數目已經不能不少了,但是對於他來說,也僅僅維持日常生活,無法寄給家裡補貼家用。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工作中的洪家光

起初,洪家光接觸的都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發動機零件,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加工和製造這些零件,日復一日的生活可以說很枯燥,但是洪家光想起母親那句\“要學會在垃圾中找金子\”的話語,便萌生出一種\“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的想法。

帶著這樣的想法,洪家光開始每天鑽在車間研究技術,常常去觀摩一些老師傅的技藝,逐漸總結出了學習的方法\“看問練悟\”。

洪家光抱著不恥下問的精神,多次請教老師傅指點技藝,熟練掌握\“高速切削內螺紋技術\”的全國勞模孟憲新,是他最推崇的人。

為了能夠跟隨孟師傅學藝,洪家光只要有空,就會來到孟憲新這裡當助手,趁著打雜的功夫,虛心請教,觀摩孟憲新的工藝流程和細節步驟,不斷提出自己的見解看法,請孟憲新指點迷津。經過60多天的虛心請教,孟憲新被他這份恆心和毅力打動,將掌握的技藝悉心傳授。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孟憲新

在跟隨孟憲新學藝期間,洪家光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總結了10萬餘字的心得和感悟,字裡行間無不體現出他那份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堅定的決心。

理論要結合實踐,洪家光將這些紙上的墨水融入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去,僅僅用時百餘天,洪家光就掌握了車刀磨削技術。

隨著技藝的逐漸嫻熟,洪家光的工作也越來越多,後來索性直接住在了工廠裡,為的就是節省時間。曾有一次意外,洪家光的手粉碎性骨折,但是它僅僅休息了三天後,便整裝上陣,也許正是這樣的無畏精神,驅使著洪家光一步步走向大國工匠。

不畏挑戰,廢寢忘食終見光明

2002年,洪家光遇到了入場以來最大的挑戰,這個挑戰是加工一款飛機發動機葉片的修正工具金剛石滾輪,如果說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那麼葉片就是發動機的大動脈。

這種修正工具對尺寸精度的要求極為苛刻,要求所有尺寸公差必須控制在0。003毫米以內,這個尺寸,大約是頭髮絲直徑的二十分之一。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工作中的洪家光

這般嚴峻的挑戰對洪家光造成了不小的困擾,他先是按照老師傅劉永祥的方法嘗試加工,但也許是手藝不成熟,第一批成品的檢驗結果是全部不合格。那晚,洪家光輾轉反側夜不能寐,腦子裡全是一個個不合格的零件。

但洪家光絕對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人,在之後的數十天內,他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餓了就啃幾口備好的大餅喝兩口水就解決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幾天的廢寢忘食,洪家光終於找到了能夠加工出合格品的方法流程。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洪家光

他發明的這套方法,為中航公司創造了將近1億的價值,在這之後,洪家光先後攻克了多項難題,包括多種型號的金剛石滾輪的加工,經過十餘年的鑽研,洪家光已經研製出了一整套高精密加工的工藝流程,29歲時便成為了高階技師。

打破國外壟斷局面,39歲獲國家科技獎

年輕的洪家光不滿足於此,把目光對準了曾經加工過的金剛石滾輪,在此之前,我國還沒有自主生產滾輪的能力,都是先進口再加工打磨使用。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業的發展,純粹依靠進口的情況已經成為了瓶頸,隨著來的便是國外公司的\“卡脖子\”。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洪家光在法國參加展覽

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洪家光牽頭成立了\“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用滾輪精密製造技術\”研究團隊,立志打破外國壟斷的局面。

但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一道又一道難題擺在洪家光團隊面前,首先理論知識不夠紮實,洪家光就用了啃書本問大佬的老辦法,硬是掌握了空氣動力學和材料學等知識。

另一道難題就是現有的機床無法滿足要求,不達標那就改,洪家光帶著團隊一項一項改進,精密到微米級別上。

科研的發展從來都是需要穩紮穩打,極耗時間,縱使洪家光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是精英,也仍然花費了5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項科研。洪家光和團隊研製出了一整套金剛石滾輪的製造工藝,在先期的測試中完美通過了審驗,打破了這一技術由國外壟斷的局面。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洪家光在人民大會堂領獎

洪家光也為這套方法申請了國家專利,而且,憑藉這項技術,洪家光於2018年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榮譽。在人民大會堂領獎時,洪家光的身邊幾乎清一色是白髮蒼蒼的科學家,只有他一人,年輕煥發,因為洪家光才僅僅39歲。

洪家光可以說是我國最年輕的\“大國工匠\”,39歲時就取得了許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成就,同時,除了洪家光,還有很多同樣年輕的科研團隊在默默無聞,雖然他們的名字我們不會知道,但是這樣的新時代頂尖人才,正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主力軍,是支撐起大國脊樑的支柱。

結語

洪家光和千千萬萬的平凡人一樣,出身同樣貧寒,但是他靠著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美好的未來。也許在一些人看來,洪家光的工作和廣大車間工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別樣的色彩,這種色彩是一種堅韌不拔,是一種不甘平凡,更是一種赤子之心。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大國工匠——洪家光

正是有了許多像洪家光這樣的人,才能使我國不在飛速發展的世界中被淘汰,但我們也應該正視差距,誠然,我國已經在諸如高鐵、輸電技術、鐳射技術、航天、基建等方面領先世界,但是仍然有很多核心技術沒有掌握,如高效能晶片、光刻機等領域。

但是,我們也應該充滿自信,不能妄自菲薄,相信在無數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終有一天我國會打破各項國外壟斷,做到真正的科技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