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管孩子非得打?

我是不贊成打孩子的可是小孩子就是有把大人氣得發抖的本事。大家說說孩子到底要不要打

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管孩子非得打?

2歲多的二寶不論拿起什麼都往爸爸媽媽身上打。每次我跟寶寶說這樣做不對寶寶瞪著大眼睛一看就是沒把話聽進心裡去。媽媽愁啊……

不論媽媽怎麼收拾寶寶總是能找到東西然後往爸爸媽媽身上打。

把媽媽逼急了好好說你不聽那就感受被打的滋味吧。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打得寶寶哇哇大哭。

媽媽告訴寶寶你拿個這個打我媽媽也是同樣的感受以後不這麼玩了好嗎

身邊大大小小的孩子差不多都捱過打。原因講不明白道理。遇到事情小孩子就是哭鬧完全不聽大人說什麼。大人被氣得失去理智最終還是上手打了孩子。

一問什麼事都是大人眼裡雞毛蒜皮的小事。大人之所以動手打孩子原因在於

①挑戰了大人的權威

②孩子太堅持己見不聽大人話

③大人拿孩子沒辦法。

從家庭角度來看就是大人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了最終選擇暴力解決問題順帶舒緩內心的壞脾氣也在孩子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權威”。

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管孩子非得打?

問到家長們“孩子要不要打”

十個家長有九個家長會說“不聽話必須打”另外一個家長用“吼的”讓孩子聽話。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4歲時你拒絕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滾14歲拒絕他的時候他就會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了。

管孩子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管孩子非要用打的嗎

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李玫瑾教授說要遵循4個原則不要打、不要罵、不要說教、不要走開

打、罵給孩子做了不正確的榜樣。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說教根本無效孩子聽不進去。

不走開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

愛孩子不等於縱容孩子愛孩子不等於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愛孩子不等於要把孩子放在首位。

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管孩子非得打?

思想家盧梭曾說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想想這句話說得太有道理了。可是為什麼感覺這三種教育方法被廣泛應用了呢

講道理

倒不是說不要讓孩子懂道理而是要注意方法。對於孩子來說身體力行、用行動告訴孩子怎麼做是正確的就是對“道理”的最好的解釋。

就像打人的寶寶跟他說打人不對他仍然會打。講道理行不通。當他被打、感受到疼痛知道這樣做不對、或者知道自己也會被打的時候才會改變玩法。

發脾氣

發脾氣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很大而且也給孩子做了錯誤的榜樣。問題是發完脾氣大多數媽媽都會後悔。既然這樣媽媽為什麼不改變自己控制好情緒呢遇到問題我們對事不對人會不會更好

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管孩子非得打?

借用心理學教授的一句話父母只有自己活得精彩孩子才有可能精彩。

一位任教20年的班主任老師在說自己育兒方法的時候主要給大家傳遞了“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她丈夫平時在家主要就是躺平但是老師卻透過自己的日常給孩子展示了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努力給大雜誌投稿等積極生活的一面。

想象一下當孩子看到媽媽的文章發表在雜誌上那是怎樣的驕傲與自豪。

想要培養優秀的孩子真和家長的文化水平關係不大。主要還是看家長用怎樣的心態、怎樣的家庭教育方法與孩子共處。

怕孩子長歪我們就需要規範孩子的行為。

要孩子頑強生長就要塑造良好的品格。

希望孩子優秀、且把生活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就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我是喜歡分享育兒感想的頭條創作者

@大小A的媽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同交流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