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國產造車新勢力"圍剿"蘋果特斯拉,勝算幾何?

2020年以來,新能源的智慧汽車領域造車熱潮高漲不退,蘋果、百度、華為等科技巨頭紛紛“跨界”造車,蔚來、小鵬汽車等新勢力風頭正勁,而傳統汽車也不甘落後紛紛開啟“智造”。

春江水暖鴨先知。目前,新能源汽車概念在資本市場備受熱捧。過去的一年中,蔚來汽車在二級市場漲幅達1112。44%,理想汽車、小鵬汽車也相繼上市,被業內稱為造車新勢力“三劍客”,業界公認的行業巨頭特斯拉市值也突破8000億美元,或將成為第一家最快攀登萬億市值的上市公司。

總而言之,新能源的智慧汽車領域已呈現群雄逐鹿之勢,2021年必將上演一場激烈的爭奪戰。

國產造車新勢力"圍剿"蘋果特斯拉,勝算幾何?

跨界“智造”熱潮

日前,百度終於正式官宣造車,組建了一家智慧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據瞭解,新組建的百度汽車公司將面向乘用車市場,著眼於智慧汽車的設計研發、生產製造、銷售服務全產業鏈。

另一家科技巨頭蘋果也被曝與多家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備貨要求,甚至有媒體稱其首款Apple Car將於9月釋出,原型車已在美國加州測試。

雖然目前這兩家公司都尚未公佈具體的車型。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外界的關注點並非車型的關注,而在於智慧方面。

新勢力造車基本是科技公司為代表,相對於傳統汽車廠商,他們的優勢是軟體開發、人工智慧等資訊領域,其軟體開發能力、開發流程體系、人才儲備都是他們跨界造車的優勢。

未來,智慧汽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硬體+軟體+服務,在軟體和服務方面,科技公司是佔優勢的,而隨著硬體成本不斷下降,這三部分就相當於一個蹺蹺板往科技公司傾斜。

當然,傳統整車廠商也不甘被科技公司搶了風頭。2019年以來,包括上汽、廣汽、豐田、大眾、寶馬等傳統整車廠商紛紛成立汽車軟體部門或者與科技公司合作,發力智慧汽車軟體方面的構建。

在業內,特斯拉被認為是軟體定義汽車的典型代表。目前,特斯拉的軟體收入構成主要包括AutoPilot FSD完全自動駕駛軟體選裝包,OTA付費升級和高階車聯網訂閱服務收費。

結合最新訊息現實,特斯拉“不講武德”在中國市場開啟一輪狂降價的活動來看,其商業模式越來越像是手機領域的蘋果公司,軟硬體雙利潤並駕齊驅,互相拉動營收增長。

國產造車新勢力"圍剿"蘋果特斯拉,勝算幾何?

除了特斯拉,國內造車新勢力在軟體收費上也已經開始試水各種盈利方式。例如,小鵬汽車的輔助駕駛系統XPILOT一次性收費2萬元;蔚來則釋出自動駕駛服務NAD系統,每月服務費680元。

可以預見,未來的智慧汽車除了車型結構的不同,還有軟體方面的差異化,通俗點講就像如今的智慧手機一樣,需要更大的螢幕也需要更好用的作業系統。

智慧汽車之痛

智慧汽車聽起來高大上,但其實很容易會發現我們的傳統燃油車中早就開始有不少智慧功能。無論是常見的行車記錄儀車載系統,還是基於OBD而設計的一系列硬體,都是基於智慧技術研發而來。

不過,智慧化的乘駕體驗只是智慧汽車的增值服務,當下大多數使用者最關注的智慧汽車痛點還在於續航與安全問題,比如“電池續航里程短”“充電不方便,網點少”“電池更換成本高”等等。

試問,一輛黑科技滿滿的智慧汽車如果連基本的續航需求都滿足不了,那它又比傳統燃油車先進多少呢?

西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系主任蔡雲認為,當下新能源汽車痛點主要集中在幾點:一是目前新能源汽車價格偏貴;二是電池使用壽命及效能衰減問題始終未能解決;三是續航及充電時間問題。

儘管很多廠商接連聲稱能夠研發和生產續航里程更遠的電動車,但現在主流的電動車鋰電池的續航里程似乎已經臨近某個極限。

1月9日,國內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蔚來汽車釋出了一款單體能量密度達360Wh/kg的150kWh固態電池產品,並宣佈將於2022年四季度將該款固態電池裝配到旗下的量產車上,續航有望打破1000Km。

國產造車新勢力"圍剿"蘋果特斯拉,勝算幾何?

訊息一出,隨即引發市場熱議,有許多專家和分析人士對此都提出了質疑。

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董事長熊柏青認為:“全固態電池現在距商業化還很遠,現在甚至做個演示都還很困難。10年內完全攻克全固態難度挺大,反正至少這5年沒戲了,我們也做這東西。”

合肥國軒高科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也表示:“現在很多廠商都在佈局這種固態電池的研發,大規模的應該要到2025年。現在的這種產業鏈10年之內都不會有太大變化。”

面對質疑,李斌後來又解釋道,2022年量產的固態電池準確來說是“半固態電池”。他強調,目前蔚來採用的並非全固態電池,還是帶有液體(電解質),全固態電池的量產還是很遠的事情。

事實上,固態電池被炒熱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飽受電池續航里程制約之苦的新能源汽車行業裡,超長續航里程的字眼總能引起更多關注。

誰能笑到最後?

從電池之痛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才剛剛起步,這注定是一場持久之戰,而當下的新能源車企誰又能撐到最後呢?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領頭羊特斯拉正在加速跑馬圈地。2021年第一天,特斯拉便扔出深水炸彈,宣佈國產Model Y兩個版本車型降價十餘萬。有分析認為,得益於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特斯拉的雙車型及廉價車型戰略,2021年特斯拉市場份額或將繼續提升至40%以上。

當然,特斯拉不可能覆蓋所有的細分市場。

目前,國內的造車新勢力更多采取多元化、差異化模式與同行展開競爭。例如,蔚來就經過了ES8市場遇冷,幾經回爐重造才靠ES6扳回一城,成為蔚來最暢銷的產品;小鵬汽車主打“年輕”牌,推出首款車型G3時就鎖定“年輕人第一輛智慧電動車”;理想one的中型SUV車型則另闢蹊徑也贏得了部分市場。

國產造車新勢力"圍剿"蘋果特斯拉,勝算幾何?

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判斷,從目前發展趨勢看,2021年造車新勢力依舊會呈現高增長的態勢,一方面是國家支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未變;另一方面是造車新勢力不斷完善產品、產業鏈佈局,消費者對新能源產品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

不過,即使造車新勢力頭部玩家已相繼上岸,但危險並未遠去。

造車新勢力靠資金續命,越往後,研發、生產的資金需求越大。在特斯拉成立的18年內,大部分時間都在虧損,至今已經燒掉了300多億元,行業內已經有許多試圖造車的跨界者在大量燒錢之後,最終不得不選擇放棄造車。

目前,造車新勢力大多都處於虧損狀態,一旦不受資本青睞,車企以目前的造血能力將不足以養活自己。還是那句話,當潮水退去時,你才知道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