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特斯拉ModelY狂降7萬再割韭菜,本土電動品牌何去何從?

喜大普奔!特斯拉又降價了!

不對,不是降價, 特斯拉只是推出了一個27。6萬的標準續航版本。

特斯拉ModelY狂降7萬再割韭菜,本土電動品牌何去何從?

就在昨天上午,國產特斯拉Model Y標準續航版正式上線。新車續航里程比長續航版本少69公里、百公里加速慢了0。6秒,但是補貼後價格卻足足便宜了7萬元有餘。

一時間,老車(jiu)主(cai)炸鍋了,等等黨高潮了,友商臉黑了,供應商股價漲了。

對於特斯拉的降價,公眾已經見怪不怪。就像蘋果要落在地上一樣,特斯拉要降價已經成為一種定律。但是有些友商,卻非要跟這條定律較勁。而這些較勁者,往往也吃不到好果子。

對標特斯拉=自討苦吃

01

其實一切都早有預謀。

年初國產Model Y上市時,只推出了33。99萬元的長續航版和36。99萬元高效能版。在隨後不到半個月內,美國市場就率先推出了原先說“短期內不上線”的標準續航版。

由此可見,特斯拉其實在國產版上市之前就已經早有預謀了,30萬以下的國產Model Y是終究會來的,只是有意拉開時間差,先讓國產後價格大幅下降的長續航版和高效能版吸(shou)引(ge)一批使用者,畢竟相比起進口版,下降15萬元的售價對中國消費者已經有十分強勁的吸引力。

要是同時上市,長續航版的價格優勢就難免被標準續航版削弱了,Model Y的銷量自然就難以實現最大化。這種操作說得難聽叫做階段性割韭菜,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則叫價格策略,無可厚非。

所以對於友商而言,大家是早就知道特斯拉的標準續航版會來的,但是偏偏還是有些頭鐵的友商要往這個槍口上撞。

特斯拉ModelY狂降7萬再割韭菜,本土電動品牌何去何從?

今年4月亮相併發售的兩款智慧電動車型,福特Mustang Mach-E和極氪001起步價分別為26。5萬元和26。6萬元,大家都認為他們會成為特斯拉Model Y的勁敵,福特方面也表示Mach-e在美國的銷量是從特斯拉手上搶來的。

但是當標準續航版Model Y在國內上市後,市場或許就不是美國那樣的局面了。

Model Y標準續航版雖然續航比長續航版少了69公里,但是相比起標準續航版Model 3只有469公里的可憐續航,Model Y的標準續航版無疑是特斯拉良心大大的體現。

新車補貼前291,840元的價格雖然只比長續航版少了5萬元,但是得益於30萬以下車型國家新能源補貼,補貼後價格一下子又下降了1。5萬元,跟Model 3標準續航版一對比,只多了2。51萬元,簡直是良心得不能再良心了。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起同樣是標準續航版的Model 3,標準續航版Model Y卻多了標配的14個揚聲器音響、後排座椅加熱、方向盤加熱、HEPA 空調濾芯等一整套高階內飾套件。

如此一對比,消費者都情不自禁大呼“真香”、“國產新勢力無處安放”。

說是新版本上市,但究其根本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降價。

本以為價格對標特斯拉,藉助價格差異能搶奪特斯拉的市場份額。不曾想,如今Model Y一個低價新版本上市,本以為能PK特斯拉的強勢競品,卻陷入被特斯拉強勢壓制的局面。競品的優勢一下子便風吹雲散,無計可施。

事實勝於雄辯,跟特斯拉打價格戰,是永遠沒有贏家的。

特斯拉降價是個無底洞

02

特斯拉總有無數種辦法降成本。

取消冗餘的功能,取消非必要的零件,改進繁雜的工藝,替換掉價格高昂的材料,甚至把中間商給省去,這些辦法特斯拉這些年來都踐行過,並且至今仍在貫徹。

“整合”是特斯拉最常用也最實用的改進思路。例如特斯拉Model 3位於後軸的後底板需要70多個零件,但是透過一體化壓鑄技術,到Model Y身上,零件被整合成兩個。

此外,諸如冷卻中樞superbottle、penthouse整合的DCDC/OBC、熱泵系統等部件,也透過整合的辦法大大降低了成本。

特斯拉ModelY狂降7萬再割韭菜,本土電動品牌何去何從?

而在具體部件中,動力電池是降成本的大頭。

早期在美國生產時電池供應商是松下,國產後換成了LG化學,國產大半年後又用國內的電池廠寧德時代替換了LG化學。

在美國市場更絕,由於松下的成本壓不下去,去年電池日之後,特斯拉直接宣佈要自產新款4680電池。

電池之外,另一個大頭則是電池管理系統BMS。在初期的方案中,一個模組有兩個FPC(柔性電路板),一個用於正常的效能監控和控制,另一個是用於安全保護(防止過壓/過充等)。後來特斯拉減少了一個FPC,將兩項功能整合在一個FPC,相對應的晶片也因此得以省掉,從而大大降低成本。

此外,灌膠工藝也是成本壓縮的關鍵突破口,在較早版本的Model 3中,灌膠覆蓋整個電芯,而且厚度很可觀,在膠的最外面還有一層透明的塑膠防護蓋,能起到隔熱、隔絕氧氣、緩衝、電氣防護、冷凝水防護,防護鋁絲等作用,但是到了Model Y上市則只有薄薄的一層,膠量上大約減少了2/3,中間還有孔隙,工藝上被簡化,功能上只起到一定的鋁絲防護、電氣防護的作用。

特斯拉ModelY狂降7萬再割韭菜,本土電動品牌何去何從?

左為Model Y電芯、右為早期Model 3電芯

特斯拉的慣常思路是,在每一代的產品誕生初期推出一個儘可能完善可靠的版本,後期便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做減法。

不過,這些減法都是需要基於設計上的調整,要歷經實驗測試論證其可行性方可應用,所以成本的壓縮也是階段性的。更關鍵的是,這種減法消費者是看不出來的。

對於這種行為,高情商的會說是一分錢一分貨,低情商的則稱之為割韭菜於無形。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為簡單粗暴的辦法,例如兩個月前特斯拉取消的副駕駛腰託調節功能,不管你使用者說什麼,特斯拉說沒用就去掉。無論是明的還是暗的,特斯拉總有無數種辦法壓縮成本。

但是,有人就會問,特斯拉再能省,價格也不可能一直降到跌破成本吧?

價格當然不可能無限下降,但是在原有產品降到規劃內的目標價格後,特斯拉自然會推出新車型,或者推出更具降價空間的新版本,如今的標準續航版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

就在今天,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喬納斯表示,特斯拉未來幾年可能將其車型數量從現在的僅4款增加到24款……在若干新車型推出之後,特斯拉自然又可以開展新一輪成本壓縮攻堅戰。

所以,雖然單車價格不可能無限下降,但是特斯拉降價終究是沒有盡頭的,和特斯拉打價格戰註定沒有出路。

道不同,不相為謀

03

在全球那麼多造車新勢力或者轉型的傳統車企當中,對標特斯拉已然成為一道繞不開的方向標。

從外觀、內飾、到電池、輔助駕駛等等各個環節,友商們有若干種理由說自家的產品對標特斯拉。但是往往只模仿得半吊子,用上汽董事長陳虹的話來說,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最終歸結到價格上時,終究沒有一個真正能打的。因為友商們終究還是沒明白,道不同不相為謀。

作為全球汽車電動化的先驅、全球電動車產業的龍頭,特斯拉的slogan是“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究其根本特斯拉要推動的是像當年福特T汽車那樣,壓縮成本從而將新能源汽車向全世界普及的偉大宏願。

此外,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先驅,附加老闆馬斯克的科技天才光環,品牌本身是自帶流量的;再加上星鏈、星艦、太陽能等先驅產業的加成,特斯拉在資本市場是絕對備受追捧的。因此減配降成本不僅不會對品牌銷量造成打擊,反而還會帶來一輪暴漲。(可以預見,在新版本上線後的8月和9月,Model Y的銷量必將迎來大漲)

特斯拉ModelY狂降7萬再割韭菜,本土電動品牌何去何從?

但是在友商當中,尤其是自主品牌的電動車企當中,誰能追求特斯拉同樣的宏願?

無疑,大多數自主車企追求的仍然是消費市場的份額,是消費者的品牌認可,而這些追求,是要基於使用者服務,產品體驗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消費服務來實現的。

此外,隨著電芯、輔助駕駛技術等關鍵技術的成熟,以及充電基建的進一步普及,未來新能源汽車成本下降是大勢所趨,此前就有分析機構指出,2025到2030年間,純電動車成本將低於內燃機車。

所以,面對特斯拉瘋狂壓縮成本的操作,盲目在價格上追逐特斯拉是不可取的,越發追逐,只會越發陷入被特斯拉壓制的局面。唯有發掘差異化市場,才是在電動車成本不斷壓縮的背景下最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目前,在眾多電動車品牌中,就數蔚來深知這一點,堅持不降價,用口碑,用個性化的品牌服務增加訂單,同時定價也走向與特斯拉背道而馳的豪華市場。此外,強勢佔領低價A0級市場的上汽通用五菱,也稱得上是自主品牌電動車的驕傲。

特斯拉ModelY狂降7萬再割韭菜,本土電動品牌何去何從?

所以,戰勝特斯拉的最有效辦法終究還是甩開特斯拉。

無論是高階抑或低端,無論是主打豪華體驗、自動駕駛,還是主打日常實用性,總要發掘出一個特斯拉未關注到的使用者痛點,才有機會出奇制勝。

總而言之,走特斯拉不走的路,讓特斯拉自己玩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