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經常腰痛的人,睡什麼床墊合適?醫生:不是越硬越好

在腰椎間盤突出症早期,80%的患者可以透過保守治療得到緩解。說到保守治療,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臥床休息”,但你知道科學有效的臥床技巧嗎?有人說睡“硬板床”對腰更好,是真的嗎?

我們來講講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臥床休息的注意事項,以及如何選擇一張合適的床墊。

經常腰痛的人,睡什麼床墊合適?醫生:不是越硬越好

椎間盤突出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一旦突出是不能自行回納的,所以臥床休息的目的並不是“讓突出的椎間盤縮回去”。

但對於可採取保守治療的患者,臥床休息有助於減輕椎間盤受壓,從而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腰背痛。尤其是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急性期,臥床休息極為重要。

首先,椎間盤突出後會對神經根造成機械物理性的壓迫。要想減小椎間盤受壓,臥床是最好方法,因為人在仰臥的時候,腰椎間盤所受的壓力是最小的。

研究發現,在不同的體位和姿勢下,椎間盤內壓顯著不同。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椎間盤內壓躺著小於站著、站著小於坐著、直坐小於前屈。如果在此期間,不嚴格臥床休息,甚至勞累或激烈運動,可導致髓核進一步突出,加重病情。

經常腰痛的人,睡什麼床墊合適?醫生:不是越硬越好

其次,新鮮的突出物可以分泌許多炎症因子,如白介素、金屬基質蛋白酶等。這些化學物質同樣可以刺激神經根,引起疼痛及炎症性水腫。在臥床休息的狀態下,椎間盤處於不負載狀態,有利於椎間盤周圍的靜脈迴流,加速了水腫的消除並促進炎症消退。

臥床休息的時間需根據疾病嚴重程度而定,一般而言,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最好能做到絕對臥床休息 3~5 天、一般日常休息 2~4 周。對於老齡患者而言,長期臥床可增加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絕對臥床休息以不超過 7 天為宜。

如果在此期間,不嚴格臥床休息,甚至勞累或激烈運動,可導致髓核進一步突出,加重病情。

經常腰痛的人,睡什麼床墊合適?醫生:不是越硬越好

床墊的選擇雖是生活中的一個細節,卻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保護腰椎的一個重要措施。床墊的硬度可直接影響睡眠質量,更會影響急性期臥床休息的效果。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而言,合適的的床墊能使腰背肌充分放鬆,一方面可以緩解椎間盤內壓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突出物和神經根的位置發生變化,避免神經根持續受壓激惹,接觸神經根的壓迫,從而促進炎症消退,緩解臨床症狀。

因此,要想保護腰椎,就得從選擇合適的床墊做起,這樣才能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症狀。

大家知道,人體正常的脊柱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不同的節段具有不同的彎曲——醫學上稱之為“生理彎曲”,具體包括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後凸。

很多腰背部肌肉和韌帶附著在脊柱的各個椎體上,它們共同維持著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形態。這種生理彎曲對於脊柱承擔身體重量、合理分配人體負荷、維持脊柱屈伸、側彎及旋轉功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經常腰痛的人,睡什麼床墊合適?醫生:不是越硬越好

當我們躺在床上的時候,床墊對我們身體的支撐分為頭部支撐、肩背部支撐、腰部支撐、臀部支撐和腿部支撐。為了讓各個著力點都受到有效支撐,就必須有合適的重量分配比例。

有研究表明,臥床時頭部、肩背部、腰部、臀部及腿部的最佳重量分配比例分別為 10%、30%、10%、35% 和 15%。

如果睡過軟的床墊,會導致身體下陷;直接睡硬板床,又會使重量過於集中,這些都不利於腰椎維持生理彎曲。

經常腰痛的人,睡什麼床墊合適?醫生:不是越硬越好

與硬質的木板床和軟質的海綿床墊相比,中等硬度的彈簧床墊能夠更好地維持脊柱的生理彎曲,明顯改善臥床的疼痛及疼痛相關的功能障礙,更利於獲得良好的睡眠。因此,建議首選中等硬度的床墊。

那麼什麼是中等硬度的床墊呢?

中等硬度的床墊是指人躺下後形變比例大概為 1:3 的床墊。例如:3cm 厚的床墊躺下後下陷約 1cm;6cm 厚的床墊大約下陷 2cm 左右。

至於床墊的厚度,建議大家選擇 10cm 以內的,或者在硬板床上墊 3~5cm 厚的軟墊,也可以起到和中等硬度床墊一樣的效果。

經常腰痛的人,睡什麼床墊合適?醫生:不是越硬越好

經常腰痛的人,睡什麼床墊合適?醫生:不是越硬越好

當然,單純依靠臥床休息是不夠的,常常還需要輔以其他的保守治療方法,如牽引治療、腰圍制動、推拿等。這些治療方法與臥床相配合,在腰椎間盤突出症早期疼痛期間能夠促進髓核回納,減輕神經根的壓迫和激惹。

同時應予以抗炎鎮痛藥物(如類固醇類注射、利尿劑等),因為突出造成的神經根袖處水腫是導致疼痛的主要原因,用這些藥物可以早期消除水腫及炎症。

疼痛期過後,恢復期的功能鍛鍊也需要引起重視。患者應減少臥床的時間,積極進行腰背肌的功能鍛鍊,加強骶棘肌,從而有利於腰部功能的康復。

不過,這些保守治療都只能緩解症狀,無法做到根治椎間盤突出。如果你經過保守治療超過6個月,症狀仍未緩解、甚至進一步加重,就可能需要手術了。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