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原因?

“俗語”,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起源於人們日常生活,並在人們當中得到廣泛流傳和使用的語言。因形成於廣大人民的社會實踐,許多俗語都蘊含著樸素而具有價值的道理。舉例來說,在我國古人最看重的農業方面,就有“谷怕連夜雨,麥怕晌午風”、“栽秧要搶先,割麥要搶天”等許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自然規律、指導生產活動的俗語。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原因?

另外,在為人處世方面,有趣的俗語就更是多如牛毛了,像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串細細想來很有意思的俗語,那便是:“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這句俗語提到了五種人分別不適合、不應做的五件事或五個方向,那麼,它到底有著怎樣的道理,是否對如今的我們有借鑑意義呢?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原因?

首先,我們來說說“慈不掌兵”,顧名思義,這說的是性格仁慈的人不應該或沒辦法掌控好一支軍隊。作為一種殘酷的行為和手段,戰爭在人類歷史上往往被與死亡、殺戮等消極標籤聯絡起來,這也就意味著要參與戰爭,就要敢於承受其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極高風險。因此,軍人往往被認為是性格堅毅、關鍵時刻不會心慈手軟的人。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古時許多士兵都是被強行徵召入伍,所以最開始會存在作風混亂、不聽指揮的情況。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原因?

鑑於以上兩種因素,如果讓一個性格太過仁慈的人來帶領軍隊,就很可能出現關鍵時刻不能狠心下達命令、無法有力管束和訓練士兵等多種不利情況。當然,歷史上的名將並非都是鐵石心腸,相反,有相當數量的將領都能夠善待士卒,以此換取士兵們的支援。從這點來看,所謂“慈不掌兵”其實更確切的含義是優柔寡斷者不適合領軍。

接下來看看“義不養財”,這也很好理解,說的就是太俠義的人沒辦法積累財富。古代想要成為富豪,一般要麼從商、要麼當地主,而一個人如果太過仗義,顯然沒法在商場爾虞我詐、當地主盤剝百姓。另一方面,東漢末年原本是一方富豪的魯肅為了資助缺糧的周瑜而分出家中一半的存糧作為資助,這便算得上是仗義疏財者沒法成為鉅富的例子。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原因?

不過,藉著資助的機會,魯肅和周瑜成為了好友,後來更是協助開闢東吳基業,成為了開國元勳。由此觀之,仗義者雖然可能確實難以成為多麼有錢的人,但卻也能夠因所做的義舉獲得比金錢更加重要和有價值的東西。

第三點是“善不為官”。說到這一點,或許很多人會表示反對,畢竟人人都希望官員是善良的,這樣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安定。不過,這句俗語並非產生於現在,所以我們也要將目光放到官場貪墨橫行、險象環生的古代。所謂善不為官,筆者認為並不是說善良的人就不適合當官,而是和上文的慈不掌兵一樣,指的是性格太過仁慈、不夠強硬的人難以在當時的官場混得開。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原因?

接下來說說“情不立事”,所謂“立事”,指的是對一件事的應對方法做出決定,也就是常說的“拿主意”,而“情”則是指感情用事。將整句話連起來,這句話說的就是太感情用事的人不適合做決定、拿主意。不管是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歷史上,都常常出現因為感情用事做出錯誤決定的例子,像關羽被殺後劉備於憤怒中發動東征,就屬於感情用事做了錯誤的決定。

相比之下,後來的司馬懿在被諸葛亮送女人服裝羞辱的情況下一直忍耐不出兵,從而避免了與蜀漢陷入消耗戰。這就是不感情用事拿主意的典型例子。當然,人畢竟是有感情的生物,因此要做到不感情用事無疑是十分困難的。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原因?

最後一句是“仁不從政”,和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有異曲同工之處,仁不從政說的其實也是優柔寡斷、性格不夠強硬堅毅的人不適合參與政治活動。在我國古代混沌陰暗的政壇當中,如果對待政敵仁慈,或許就會反遭其殃,因此想要登上高位,或許仁慈確實是一個不該保留的性格特徵。

出自明代《增廣賢文》的這五句話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道理,但與此同時,它所反應的也只是當時社會環境之下的一些“規則”。因此,對於這幾句話我們可以作為參考,但最好還是不要作為深信不疑的信條。